
伪装成狗进行偷盗。后泛指窃贼。《史记·孟尝君列传》:“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乃夜为狗,以入 秦 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 秦王 幸姬。” 汉 王充 《论衡·论死》:“世有衣狗裘为狗盗者,人不觉知,假狗之皮毛,故人不意疑也。” 唐 白居易 《答<箭镞>》诗:“闻有狗盗者,昼伏夜潜行。” 清 刘献廷 《饮杨涵斋宅次前韵》:“厮养椎埋狗盗徒,深衣缝掖列为儒。”
“狗盗”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人擅长伪装成狗潜入秦宫,偷回珍贵的狐白裘以解危局。这一行为被称为“狗盗”,原指通过伪装成狗进行偷盗的行为。
如今“狗盗”泛指小偷或窃贼,常与“鸡鸣”连用为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微的技能或低劣的行径。
《幼学琼林》中将“狗盗”归类为“小贼”,与“鲸吞”(强取豪夺)形成对比,体现了古代对盗窃行为不同规模的区分。
从具体的历史行为到广义的贬义词汇,“狗盗”一词承载了古代社会对盗窃行为的批判,并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语境意义。
《狗盗》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窃取或偷窃行为,尤指小偷小摸的行径。
《狗盗》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犭(狗的部首)和甸(点的部首)。
它的总笔画数是10画。
《狗盗》这个词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法言集》一书中。在繁体字中,狗的部分用「狗」,盗的部分用「盜」来表示。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在有所差异,所以狗的部分在古时候写作「犬」,而盗的部分写作「道」,合起来就是「犬道」。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在古代小说《水浒传》中,有一个角色叫做「狗盗」,他以偷窃为生。
现代人谴责狗盗行为,认为窃取他人财物是不道德的。
狗贼、狗偷、狗贼行径。
偷窃、盗窃、行窃。
正直、诚实、光明正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