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流行的一种蒙学课本。以三字一句的韵文写成。相传为 宋 王应麟 所编。一说 宋 末 区适 编,一说 明 黎贞 编。 明 清 以来续有增补、重订。后有仿照《三字经》体裁编写的各种内容的蒙学课本,如《时务三字经》、《医学三字经》、《女儿三字经》等。 夏衍 《懒寻旧梦录·家世童年》:“一年级学生念的依旧是《三字经》,不过这种新的《三字经》已经不是‘人之初,性本善’,而是‘今天下,五大洲, 亚细亚 , 欧罗巴 ,南北 美 ,与 非洲 ……’了。”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以三字一句的韵文形式编写,涵盖伦理、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核心思想包括“仁、义、诚、敬、孝”。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及典型句子的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来本性善良,但因后天环境和教育差异,品性逐渐分化。
示例:孟母三迁(择邻处)即体现环境对成长的影响。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若不及时教育,善良本性可能偏离;教育需专注且有方法。
示例: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成才(“五子登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比喻学习的重要性,如同玉石需雕琢方能成器。
“融四岁,能让梨”
引用孔融让梨典故,强调谦让与孝悌品德。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三字经》至今仍被用于儿童启蒙,其道德训诫与学习方法对当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若需完整原文及注释,等来源。
《三字经》是一本经典儿童读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教导孩子们基本的道德和知识。它的字面意思是由三个字组成的经文。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三字经》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字经》的中的“三字”指的是每句话都由三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一”、“刀”和“心”,意味着这本书是要通过一种父母用心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教导。关于每个字的具体笔画,可在字典中找到详细的信息。
《三字经》是明代王守仁所写,它以朴实的语言和简单的句式,将道德规范和基本知识融入曲折动人的诗句之中。王守仁希望通过这本书将他的教育思想传授给年幼的子侄以及全国的儿童。至今它仍广泛用于儿童教育。
《三字经》在繁体字中称为「三字經」,以台湾和香港地区较为常见。不同于简体字的笔画简化,繁体字的每个字的构造更为复杂,笔画也更多。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字的结构可能更加复杂,笔画的顺序也略有差异。然而,虽然字形有些不同,但字的意义和用法仍然保持一致。
以下是某些句子片段的例子,取自《三字经》中的句子:
与《三字经》相关的组词有:读经、背经、讲经、学经等。这些词语涵盖了与阅读、学习和理解《三字经》相关的活动。
与《三字经》近义词有:三百字、百家字、三字经本等。这些词语可以代指《三字经》或具有类似宗旨的其他经典文学作品。
与《三字经》反义词并不常见,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经典文化和价值观。如果非要找一个反义词,可能是“庸俗读物”或“虚无主义作品”,指的是缺乏道德和知识教育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