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额的意思、抹额的详细解释
抹额的解释
[hood] 缠在额头的头巾;包裹额头的发带。也称“抹头”
详细解释
束在额上的头巾。 唐 杜牧 《上宣州高大夫书》:“ 娄侍中 师德 ,亦进士也……以红抹额应猛士詔,躬衣皮袴,率士屯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抹额》:“《二仪实録》曰: 禹 娶 涂山 之夕,大风雷电,中有甲卒千人,其不被甲者,以红綃帕抹其头额,云海神来朝。 禹 问之,对曰:‘此武士之首服也。’ 秦始皇 至海上,有神朝,皆抹额、緋衫、大口袴。侍卫自此抹额,遂为军容之服。”《水浒传》第一○七回:“ 呼延灼 是冲天角铁幞头,销金黄罗抹额。”一本作“ 袜额 ”。《红楼梦》第三回:“﹝ 宝玉 ﹞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词语分解
- 抹的解释 抹 ǒ 涂:涂抹。抹粉(喻美化或掩饰)。抹黑(喻丑化)。抹子(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亦称“抹刀”)。 揩,擦:抹拭。哭天抹泪。 除去,勾掉,不计在内:抹煞。 轻微的痕迹:“林梢一抹青如画”。一抹余晖。
- 额的解释 额 (額) é 人脸头发以下、眉毛以上的部分,或某些动物头部大致与此相当的部位(俗称“脑门子”):额头。额角(僶 )。 牌匾:门额。匾额。 规定数量:额数。额外。定额。余额。超额。空额。 笔画数:;
专业解析
"抹额"是汉语中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古代服饰名词,其释义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基础词义
指束在额前的带状饰物,多以丝绸、锦缎为料,两端缀有系带。该物件在汉代已见雏形,至唐宋成为固定首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围扎额头的巾饰"(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7册)。
二、历史演变
- 军事起源:战国时期武士用皮质抹额防止汗水流入眼睛,陕西秦俑坑出土文物可见实物证据(来源: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身份标识:明代典制规定不同材质区分品级,如《明史·舆服志》载"一品官夫人戴金丝抹额"。
- 女性时尚: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时,特别提及"额间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印证其装饰功能。
三、文化象征
作为礼制载体,抹额在婚丧仪典中具有特殊含义。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十二美人图》中,持扇女子所戴镶玉抹额,反映清代贵族妇女的正式着装规范(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服饰专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用于传统戏曲装扮及民族服饰研究领域,其形制演变见证了中国纺织工艺与礼俗文化的发展脉络。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抹额”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抹额是一种束在额前的巾饰,由布帛、织锦等材料制成,也称“额带”“头箍”“眉勒”。其名称中“抹”为动词,意为系扎、紧勒;“额”指额头,整体意为系扎于额头的装饰物。
历史演变
-
起源
- 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用于御寒。据《续汉书·舆服志》记载,北方寒冷地区用貂皮包裹额头,后逐渐演变为首饰,成为抹额的雏形。
- 汉代传入中原后,曾作为军戎服饰的一部分,用以标识军队身份。
-
发展
- 唐宋时期:男子在幞头内佩戴抹额,官阶不同则颜色、工艺各异(如宋代教官用红绣,招箭班用紫绣)。宋代后逐渐成为女性常见装饰。
- 明清时期:抹额盛行于女性群体,材质更华丽,常缀珠玉、刺绣,彰显身份与审美。
形制与功能
- 实用功能:最初用于御寒、束发固冠,后发展为装饰品。
- 装饰功能:女性抹额多采用绸缎、纱罗,配以金银珠宝、刺绣花纹;男性则常见素色或象征身份的纹样。
- 文化符号:在军事中代表等级,如宋代禁军教官的红色抹额;在家族或门派中可能蕴含特定规训意义(如小说《魔道祖师》中的象征)。
文化内涵
- 抹额从实用工具演变为美学符号,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以用为美”的特点。
- 在文学与影视中频繁出现,如《红楼梦》中贾府女性的华丽抹额、《水浒传》中孙立的红罗抹额,反映其作为身份象征的普遍性。
补充说明
需注意,“抹额”在成语中另有“拭目以待”的引申义(如《庄子》典故),但此含义与头饰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形制差异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服饰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恤百无一能变色易容鞞扇舞不女昌仆乘其不备沉疴陈吴赤帝子当巡丹雀丹泽道尽途穷滴淋对鍼蠹损凤友鸾谐狗尾官衔鹤膝蜂腰体宏才大略澒池荒无人烟画障假士介决絶妙好辞魁肥浪然雷神骊山北构留藏马搭子蛮蕉鸟庭排场泼才千金意切麪绮节七绝全心全意商量邵父生各札声名藉甚十二金钗世俸士敏土霜浄夙素条举退一步畏偪猬缩温差电偶纹楸骁隽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