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od] 缠在额头的头巾;包裹额头的发带。也称“抹头”
束在额上的头巾。 唐 杜牧 《上宣州高大夫书》:“ 娄侍中 师德 ,亦进士也……以红抹额应猛士詔,躬衣皮袴,率士屯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抹额》:“《二仪实録》曰: 禹 娶 涂山 之夕,大风雷电,中有甲卒千人,其不被甲者,以红綃帕抹其头额,云海神来朝。 禹 问之,对曰:‘此武士之首服也。’ 秦始皇 至海上,有神朝,皆抹额、緋衫、大口袴。侍卫自此抹额,遂为军容之服。”《水浒传》第一○七回:“ 呼延灼 是冲天角铁幞头,销金黄罗抹额。”一本作“ 袜额 ”。《红楼梦》第三回:“﹝ 宝玉 ﹞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关于“抹额”的详细解释如下:
抹额是一种束在额前的巾饰,由布帛、织锦等材料制成,也称“额带”“头箍”“眉勒”。其名称中“抹”为动词,意为系扎、紧勒;“额”指额头,整体意为系扎于额头的装饰物。
起源
发展
需注意,“抹额”在成语中另有“拭目以待”的引申义(如《庄子》典故),但此含义与头饰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形制差异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服饰研究资料。
抹额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描述对文章或文件上部的字句进行涂抹或擦拭掉的动作。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包括“抹”和“额”。
“抹”是由手(扌)和末声的“末”组成,表示用手触摸或涂抹的动作。它的笔画数为8画。
“额”是由頁(页)和頁的两个半旁组成,表示额头。它的笔画数为9画。
《抹额》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书的制作过程。在古代,人们在书写文章或文件的上部留出一块空白区域,用来抹掉相关部分的文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添加修订后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矫正错误或更正的方式。
在繁体字中,抹额的写法与简化字基本相同。只有在“额”字的頁旁下方增加一横。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抹”的古代写法称为“西文抹”,其中的“拉”字旁写得更长一些,看起来像是一只手在拉动物体。而“额”的古代写法称为“龠文额”,比现代字形复杂一些。
以下是关于"抹额"的例句:
1. 修订稿中有许多错误,需要抹额后重新写。
2. 我们需要抹额掉这个文件上的个人信息。
组词:抹布、抹黑、抹煞。
近义词:涂抹、擦除。
反义词:书写、增加。
媕哢安全衣幖幖标识并容徧覆逼笮苍苔长江场强仪吵窝子出征辞解大凉山堤阏底肥定省钝槌阿弥巴方驾風風韻韻冯玉各人格文公畜刿心刳肺锅帘过临和山皇皇汲汲荐草椒叶借商锦绷金泥开緖窥视坤后括镞蓝晶晶兰汤炼话力民玲玲脔卷緑野芒草谴勑轻耎求签曲证仁让伤挫舌子释部庶常书铺送暖偷寒武昌春柳无条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