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刍论的意思、刍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刍论的解释

浅陋的议论。多用为自谦之辞。 清 曾国藩 《孙芝房侍讲<刍论>序》:“ 善化 孙芝房 侍讲 鼎成 ,以书抵余 建昌 军中,寄所为《芻论》,属为裁定。”如:所陈皆为刍论,仅供参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刍论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由“刍”与“论”两部分构成。从词源角度分析:

  1. “刍”本义指割草或喂牲口的草料,引申为草野、粗浅之意。如《诗经·大雅》中“询于刍荛”即指向普通百姓征求意见。
  2. “论”指议论、观点,如《说文解字》释为“议也”。

    组合后,“刍论”可理解为谦称自己的言论浅薄,多用于著述标题,例如清代学者俞樾曾以《茶香室经说》收录“刍论”类文章,体现自谦之辞。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保留于学术领域,尤见古籍研究或文史论文,用以表达作者对自身观点的谦逊态度。其用法与“刍议”相近,但使用频率较低。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刍”字条目下明确标注其谦辞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刍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刍论”指浅陋的议论,多用于自谦场合,表示自己的见解不够深刻或成熟。例如在讨论中提出观点时,可用“所陈皆为刍论”以示谦逊。

二、字源与构成

三、使用场景

  1. 自谦表达:常见于学术讨论、书面建议中,如“本文所述仅为刍论,望指正”。
  2. 批评或讽刺:用于形容他人观点缺乏深度,如“此说实属刍论,未触及本质”。

四、历史用例

清代曾国藩在《孙芝房侍讲<刍论>序》中提到友人寄送《刍论》请求修订,印证了该词作为自谦用法的传统。

五、相关词汇

“刍论”兼具自谦与批评功能,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在正式文献中过度自贬。

别人正在浏览...

饱德悖冒冰期部发鲳鳊叉牙嗔喝丑娸出死入生搭话达心垫被东郡儿戏梵殿梵世改常干烈高爵胳臂勾中国计民生过境国内市场鸿濑画槛黄扉混洽浄鞭静凝举言亢丽铿拊临逆麦蛾美钞藐兹一身篾黄抹撒弄璋抛数蓬累颇讥奇煤侵盗倾乱謦唾覃精秋兰泉台驱战三垓收附説言私忌速度滑冰天半土坝罔伏王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