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学生的意思、国学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学生的解释

古代国学的学生。《文献通考·学校二》:“﹝ 东晋 孝武 ﹞ 太元 九年……国子祭酒 殷茂 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詔虽褒纳,竟不施行。’”《清史稿·礼志十》:“国学生见国子师仪,初见,具名柬,公服诣学,自东阶升堂,北面三揖,师立受。”《孽海花》第三回:“含英社的社友,个个飞黄腾达,入鸞掖,占鰲头,祇剩 曹公坊 一人向隅,至今还是个国学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学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对特定学生群体的称谓,主要出现于明清时期,其核心含义指在国子监就读的生员。以下为具体释义:

一、基本定义

国学生即“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指经选拔或荫袭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的生员。其身份高于地方官学生员(秀才),但低于举人,属于科举制度中的中层精英群体。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历史背景与资格

  1. 入学途径

    明清时期国学生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入学:

    • 贡生:地方官学选拔优秀秀才入监(岁贡、恩贡等);
    • 荫监: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凭父祖功勋入学;
    • 例监:通过捐纳财物获得入学资格(常见于清代)。

      来源:《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清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社会地位

    国学生享有免役特权,可着青衿(深蓝色长衫),部分优秀者可直接授官或优先参与乡试,是连接地方学子与中央官僚体系的桥梁。

    来源:《明代学校与科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三、国子监的职能

国子监作为中央官学(今北京国子监遗址),除教学外还承担:

四、文化引申

“国学生”一词在古典文献中常与“庠序俊秀”并称,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即多次提及“国学生”身份,反映其作为功名进阶阶梯的重要性。

来源:《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现代汉语中,“国学生”一词已不再使用,其职能由高等教育体系替代,但作为历史概念仍常见于研究文献。相关制度可参考《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及《明实录》《清会典》等原始档案。

网络扩展解释

“国学生”是中国古代对在国子监(又称国学、太学)就读学生的统称,其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国学生指在国子监接受教育的生员,属于古代最高学府的学生群体。国子监作为中央官学,兼具教育管理与学术研究职能,学生多通过选拔或捐纳获得资格。

二、历史演变

  1. 东晋时期:国学生需出身“冠族华胄”(世家大族),强调门第背景,《文献通考》记载当时因生源混杂引发争议。
  2. 宋代:出现以“国学生”为名的文人,如创作《沁园春·挽徐元杰》的作者。
  3. 清代:国子监生分为贡生(岁贡、恩贡等六类)和监生(恩监、荫监等四类),通过科举选拔、功勋荫庇或捐纳获得资格。

三、学习与考核

四、社会地位与出路

  1. 身份象征:国学生享有见官不跪、免除徭役等特权,但无实际官职。
  2. 职业发展:部分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后任职,部分经吏部铨选担任县丞、主簿等基层官职。

五、特殊类别

注:该制度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国子监并入学部而终结。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道人白衣大士半死卑以自牧变悟不上不下长恨程校搥背大量耽志玷染反且敢待宏伯讙声浆壶牋记饯路交作寄褐景宿济私酒湩九光杏卷叶虫看候刻日科折困兽犹鬭苓耳灵清临机制变龙火濛瀎牛头不对马嘴的出处女貌郎才瓢虫瞥观扑扑蜣郎转丸前武迁葬弃繻生燃火山果设都世禄实授水晶包思牢祀天訴讼坛宇天全頽隳万衆危榭罋罂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