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记·殷本纪》:“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奸 汤 而无由,乃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 ,致于王道。”后因以“汤鼎”称颂辅政的大臣。 唐 贺知章 《奉和圣制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三叹承 汤 鼎,千欢接 舜 壶。”
(2). 商汤 时所铸之鼎。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书迹临 汤 鼎,吟声接 舜 弦。” 顾嗣立 案:“《宣和博古图》: 商 有 癸 鼎,今从四屮,此癸则一屮三包。 汉 扬雄 、 许慎 博羣书,穷训詁,而智不及知。无此鼎,则造书之精义奥旨,孰得而窥之。”
(3).煮水烹食之器。 宋 陆游 《雨中睡起》诗:“松鸣汤鼎茶初熟,雪积炉灰火渐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惟此四种恶业至多,是以清我泥犂,供其汤鼎,以白晳者、柔脆者、膏腴者充魔王食。”
“汤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典故和语境分析。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释义:
辅政大臣的象征
典故源自《史记·殷本纪》中伊尹通过烹饪之道向商汤进谏的故事。伊尹作为有莘氏的厨师,借“负鼎俎”(携带炊具)接近商汤,以烹饪比喻治国,最终被委以重任。因此,“汤鼎”被引申为称颂辅佐君王、稳定政权的重要大臣。
商汤时期的青铜鼎
指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铸造的鼎,属于古代礼器,象征权力与正统性。唐代温庭筠诗句“书迹临汤鼎”即指此物。
日常烹煮器具
字面指古代煮水、烹食的三足大锅,宋代陆游《雨中睡起》中“松鸣汤鼎茶初熟”即描述煮茶场景。
该词兼具实用器物与政治象征的双重属性,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史记》原文或青铜器研究文献。
《汤鼎》是指古代用于煎炖、炉烹的大而深的鼎。它是中国古代厨房中重要的烹饪用具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礼仪和文化的象征之一。
《汤鼎》的部首是水部(氵)和金部(钅),拆分后分别是“水”和“钅”。它的总笔画数为11个。
《汤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相传神农尝草时,发现一种特殊药材,随即将其煮沸入水,结果发现药力更加长久,因此创造了“汤”字,并结合当时当地常用的烹饪器具“鼎”字,造就了“汤鼎”这一词汇。在繁体字中,“汤鼎”被书写为「湯鼎」。
在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书写形式也随之改变。在《汤鼎》这个词汇的古时候写法中,通常会沿用汉代的书写形式,采用古篆字体,写作「朙鑨」。
1. 他正在用大型的汤鼎烹饪美味的菜肴。
2. 这座博物馆陈列了许多古代汤鼎的样品。
1.炉汤:指在炉中烹煮的汤料。
2.饕餮:指人特别贪婪吃喝,形容贪吃贪嘴。
3.鼎力:形容支持、帮助别人的力量或努力。
1.鼎立:指三者并立,形势或局面稳定。
2.炊火:指火炉上的炊火,即煮饭之火。
3.炖盅:指用于炖煮食物的小锅或碗。
1.盗火:指非法窃取或使用别人的火源。
2.锅碗瓢盆:指厨房中各种不同用途的锅碗瓢盆。
3.冷盘热炒:指不需要炖煮的快炒菜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