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借气息。《庄子·外物》:“物之有知者恃息。” 宋 苏轼 《送蹇道士归庐山》诗:“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
“恃息”是一个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凭借气息”,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多用于古文研究或文学创作,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如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参考《庄子》及苏轼诗文。
《恃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为依仗着避难。它强调一个人在困难或危险的情况下,依靠他人或某种条件来获得安全感或保护。
《恃息》的拆分部首是心和 者,其中心为上部部首,者为下部部首。它由8个笔画组成。
《恃息》出自《史记·赵世家》,原文为:“魏通谓昭王曰:‘'昔者晋厉公得罪于旧臣,厉公以为所与者五人,如子共而会之,寡人恐有其变也,曾不用。’”后来演变成现代成语。
繁体字为「恃息」,构造和简体字相同,只是书写形式不同,形状上较为复杂。
在古代,「恃息」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只能恃息他人的帮助才能生存下去。
2. 他毫无能力自立,一直恃息在父母的供养下生活。
3. 战争爆发后,许多无依无靠的人只能恃息国家的救助。
1. 依恃:依赖、依靠。
2. 脱离恃仰:摆脱对某人或某物的依赖。
3. 恃势:依仗职权、地位等获得优势。
依赖、依靠、仰赖、倚靠。
独立、自立、自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