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帝王与后妃间生活上不注意礼仪。《后汉书·皇后纪序》:“ 孝文 衽席无辩。” 李贤 注:“ 郑玄 注《礼记》曰:‘衽,卧席也。’ 孝文 幸 慎夫人 ,每与皇后同坐,是无辩也。”亦作“ 衽席无辨 ”。《旧唐书·李林甫传》:“故杜絶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袵席无别,不以为耻,由 林甫 之赞成也。” 清 薛福成 《书<汉书·外戚传>后九》:“ 汉 自 高祖 帷薄不修, 文帝 衽席无辨,而宫闈之政不肃。”
“衽席无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rèn xí wú bià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分析:
指帝王与后妃在生活礼仪上不加区分,例如同席而坐、举止无别,体现封建礼制中尊卑界限的模糊。
成语源自《后汉书·皇后纪序》:“孝文衽席无辩”,指汉文帝对皇后与宠妃慎夫人的礼仪未加区分,两人常同席而坐。李贤注《后汉书》时强调此行为“无辩也”,即违背了传统礼制。
在广义语境中,该词也可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明显错误时无法辩解的窘迫状态,或争论中一方缺乏反驳依据的困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后汉书》《旧唐书》等古籍原文。
《衽席无辩》是一句成语,意为在谈吐、辩论等方面表现得十分笨拙,无法辩驳或对答如流。
《衽席无辩》的部首是衣(衤),共有10画。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成语中的“衽席”是指古代帝王和贵族等人休息用的床榻,象征地位尊贵。而“无辩”则指言辞鲁莽、不善辩论。
繁体字为「衽席無辯」。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差异。《衽席无辩》在古时候写作「衽席無辨」。
他在辩论中总是衽席无辩,不管别人如何引导和提问,他都无法做出合理的回答。
- 衽衣:指古代官员穿的长袍。
- 席不暇暖:形容时间紧迫,没有闲暇。
- 痴人说梦:形容荒谬无理、怪诞不经的言论或主张。
- 明察秋毫:形容人聪明敏锐,观察力极其敏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