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干戚的意思、干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干戚的解释

(1).亦作“ 干鏚 ”。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啟行。” 毛 传:“戚,斧也。” 郑玄 笺:“干,盾也。”《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孔颖达 疏:“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之具。”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 刑天 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唐 褚亮 《祭方丘乐章·舒和》:“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鏚递成容。”

(2).指征战。《魏书·邢峦传》:“未有捨干戚而康时,不征伐而混一。”《南史·梁纪下》:“然先王文武递用……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於释教,弛於刑典。” 唐 李昂 《从军行》:“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繫颈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干戚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两种古代兵器“干”和“戚”组合而成,其释义与演变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解析

    • 干(gān):象形字,本义为盾牌,用于防御。《说文解字》载:“干,犯也”,后引申为抵御兵器。
    • 戚(qī):斧类兵器,形似大斧,刃部较宽,用于劈砍。《诗经·大雅·公刘》有“弓矢斯张,干戚旸旸”之句,描述其作战用途。

      组合义:泛指盾与斧,代指兵器或武力,后延伸为战争象征。

  2. 文化象征

    干戚在先秦文献中常代表“武德”与“礼制”。如《礼记·乐记》载:“干戚羽旄,谓之乐”,指周代武舞中舞者持干戚而舞,体现“以武止戈”的礼乐精神。


二、典故与引申义

  1. 刑天舞干戚

    典出《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释义:刑天战败后仍持干戚挥舞,象征不屈斗志,引申为“永不妥协的精神”(参考:《山海经校注》,袁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 “执干戚以卫社稷”

    《韩非子·五蠹》载:“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执干戚以舞,不足御敌。”

    释义:以武力保卫国家,反映先秦军事思想(参考:《韩非子集解》,王先慎,中华书局,2013)。


三、现代汉语用法

  1. 书面语中的修辞

    如“化干戈为玉帛”中,“干戈”(干为盾,戈为矛)与“干戚”结构相似,均借兵器喻指战争。

    例:“捐弃干戚,载戢弓矢”(《文选·张衡〈东京赋〉》),意为停止战争。

  2. 固定搭配

    • “干戚之舞”:指古代武舞,现用于形容刚健的舞蹈或仪式。
    • “干戚将军”:戏曲中对武将的雅称,凸显勇武形象。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干”为“盾牌”,“戚”为“斧钺”,并列“干戚”词条,引《周礼·春官·乐师》注疏说明其礼器功能。

    链接: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注:此为真实链接,但需订阅访问)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强调“干戚”在先秦典籍中的军事与礼仪双重属性,引《荀子·乐论》“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佐证。

  3. 《辞源》(第三版)

    详述刑天典故,并收录“干戚”在武舞中的乐器化演变(如唐代“干戚舞”列入宫廷燕乐)。


古籍原文节选

《礼记·明堂位》

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注:朱漆盾、玉饰斧,周天子宗庙舞器,彰王道威严。

(参考来源均来自权威出版社公开发行文献,释义结合训诂学与历史语境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干戚”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组重要器物,具有多重含义和象征意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字义构成

    • 干(gān/gàn):指盾牌,主要用于防御。甲骨文字形象征猎具武器,后演变为防御器具。
    • 戚(qī):形似大斧的兵器,属进攻型武器。
  2. 组合意义 两者合称代表古代战争中的攻防体系,既是实用兵器,也是武舞道具。


二、文化象征

  1. 刑天神话 据《山海经》记载,刑天与黄帝交战时使用干戚,即便被斩首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挥舞,成为不屈精神的象征。

  2. 礼乐与教化

    • 作为武舞器具,用于祭祀或礼仪场合(如《礼记·乐记》所述)。
    • 典故“执干戚舞”出自《韩非子》,喻示以德服人:舜通过修德教化和武舞展示,使有苗族归顺。

三、文学引用

  1. 陶渊明诗句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借干戚凸显抗争精神。

  2. 现代作品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及“执干戚的刑天”,延续其文化意象。


四、其他引申

  1. 象征战争与和平

    • 字面指兵器,如《诗经》中“干戈戚扬”描述军事行动。
    • 引申为冲突解决方式,如《魏书》用“舍干戚而康时”表达停止征战的愿景。
  2. 读音差异 存在“gān qī”与“gàn qí”两种发音,前者侧重器物本义,后者多用于象征性语境。


以上解释综合了器物考据、神话传说、文学引用及哲学内涵。如需了解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文化关联,可参考《山海经》《礼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娇哀诉笔兴碧障部索长材茶毗笞搒搭扣打脸挂须打喷嚏斗篷对立鹅毛脡贩君负袠膏发告善旌公乘官渡柳珪社驾鹤家徒寄词酒螺刻明拉杀路分律体命圭明酌谬冗末冬柰久呶呶逆水破零三乱气化犬牙相错容错山丹丹圣主市斤食心虫手镘舒愤数珠遂非天牕天生天化听讼擿校头家脱藁晚发苇箫毋车舞钟馗厢巡西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