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 江州 左 匡庐 ,右 江 湖 ,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捨此官何求焉?” 宋 王禹偁 《游虎丘》诗:“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芗畇公挽联》:“鱣舍怡情,看三径香多,省识人如菊淡;鲤庭侍养,悵六年吏隐,遽闻诗咏莪哀。”
(2).山名。一名 洼尊山 。在 浙江省 缙云县 。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地上》:“ 吏隐山 ,在 縉云 ,县令 李阳冰 退居于此山,创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 阳冰 凿石为洼尊。”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吏隐山 ,县治东北,一名 洼尊山 ,以 唐 县令 李阳冰 名。”
"吏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由"吏"(官员)与"隐"(隐居)构成,指古代士人在担任官职时保持隐士心境的生活方式。该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鲍照《游思赋》中"访古今于万里,共商略于吏隐"即展现仕宦与隐逸的双重追求。
从词义演变看,"吏隐"包含三重内涵:其一指官员隐于官场,如唐代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所述"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官责,无事忧,谓之吏隐";其二指在任职地营造隐逸环境,如宋代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将官邸称作"吏隐亭";其三指官职清闲而俸禄微薄,如清代赵翼《题王梦楼倥偦说》诗注"君官止校官,而自号梦楼,盖取吏隐之意"。
该词在文学创作中形成独特意象体系,常与"琴鹤""松菊""渔樵"等意象组合,如元代张养浩《庆东原》"晁错原无罪,和衣东市中,利和名爱把人般弄。付能刓刻成些事功,却又早遭逢著祸凶。不见了形踪,因此上向鹊华庄把白云种。鹤作伴,松为友,鹊华隐,吏隐堂"。这种"朝隐"思想,折射出古代知识分子在入世与出世间的平衡智慧。
“吏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指官员虽身居官职,但心境如隐士般超脱,不以功名利禄为人生追求。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在仕途与隐逸之间的调和。例如:
宋代士大夫将“吏隐”发展为一种文化精神,通过这种折衷方式,既保持官场身份,又追求精神自由。如明代李东阳的矛盾心态:身处台阁却以“吏隐”自居,在朝堂之上营造“山林”精神家园。
特指浙江省缙云县的“吏隐山”(又名洼尊山),因唐代县令李阳冰在此建亭隐居而得名,其南侧有他凿石而成的洼尊遗迹。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对此山有明确记载。
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调和,成为传统隐逸文化中的重要分支。
罢废百里宰裁定吃家饭屙野屎臭名昭彰丑时触千捣万摧身碎首粗略垤堄废话奉申贺敬凤簪负胜高限寡酒观眉説眼柜签龟言奤夿屯还年却老河典洪帮鸿德火祖护身佛交单绞刀醮疏羁迟蹐门九白之贡濬发骊靬六六緑云衣南苑女戎疲苦蚍衃前功尽灭清浄白省气听求告湿度计水盏水照云光私门子竦耳铁定庭合土堡旺炽文邪无乎不可无霜期武谊想开习辞锡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