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节钺。 唐 韩愈 《平淮西碑》:“赐汝节斧,通天御带,卫卒三百,凡兹廷臣,汝择自从。”参见“ 节鉞 ”。
“节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节斧”即“节钺”,是古代帝王授予将帅或重臣的权力象征,代表军事指挥权和生杀大权。其中:
现代汉语中,“节斧”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学创作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总结来看,“节斧”是古代政治与军事制度中的权力符号,体现了皇权与军权的结合。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平淮西碑》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节斧》是一个成语,意指修剪祭祀所用的斧子。也用来比喻节约使用公共财物或杜绝浪费的行为。
《节斧》的部首是“斤”,它是一种古代的兵器,即斧头。《节斧》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共有12个笔画。
《节斧》最早出自《礼记·祭法》:“祭肤资材,于市则市之,于甸则廪之,于仓则赋之,于宗庙则节之。”后来被引用为成语,成为一种表达节约和反对浪费的文化象征。在繁体字中,《节斧》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中的“节”字是写成“見”字的,而“斧”字是写成“斫”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写法逐渐简化,现在的写法为“节斧”。
1. 我们要提倡节斧的精神,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
2. 在这个气候突变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开展“低碳生活,节斧减排”的活动。
组词:节俭、节约、斧正、斧文、斧钺。
近义词:节流、节省、节奏。
反义词:挥霍、浪费、铺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