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幹鏚 ”。盾與斧。古代的兩種兵器。亦為武舞所執的舞具。《詩·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毛 傳:“戚,斧也。” 鄭玄 箋:“幹,盾也。”《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 孔穎達 疏:“幹,盾也;戚,斧也。武舞所執之具。”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十:“ 刑天 舞幹戚,猛志固常在。” 唐 褚亮 《祭方丘樂章·舒和》:“玉币牲牷分薦享,羽旄幹鏚遞成容。”
(2).指征戰。《魏書·邢巒傳》:“未有捨幹戚而康時,不征伐而混一。”《南史·梁紀下》:“然先王文武遞用……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幹戚,溺於釋教,弛於刑典。” 唐 李昂 《從軍行》:“欲令塞上無幹戚,會待單于繫頸時。”
幹戚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兩種古代兵器“幹”和“戚”組合而成,其釋義與演變如下:
字義解析
組合義:泛指盾與斧,代指兵器或武力,後延伸為戰争象征。
文化象征
幹戚在先秦文獻中常代表“武德”與“禮制”。如《禮記·樂記》載:“幹戚羽旄,謂之樂”,指周代武舞中舞者持幹戚而舞,體現“以武止戈”的禮樂精神。
刑天舞幹戚
典出《山海經·海外西經》:“刑天與帝争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釋義:刑天戰敗後仍持幹戚揮舞,象征不屈鬥志,引申為“永不妥協的精神”(參考:《山海經校注》,袁珂,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執幹戚以衛社稷”
《韓非子·五蠹》載:“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争于氣力……執幹戚以舞,不足禦敵。”
釋義:以武力保衛國家,反映先秦軍事思想(參考:《韓非子集解》,王先慎,中華書局,2013)。
書面語中的修辭
如“化幹戈為玉帛”中,“幹戈”(幹為盾,戈為矛)與“幹戚”結構相似,均借兵器喻指戰争。
例:“捐棄幹戚,載戢弓矢”(《文選·張衡〈東京賦〉》),意為停止戰争。
固定搭配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幹”為“盾牌”,“戚”為“斧钺”,并列“幹戚”詞條,引《周禮·春官·樂師》注疏說明其禮器功能。
鍊接: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注:此為真實鍊接,但需訂閱訪問)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強調“幹戚”在先秦典籍中的軍事與禮儀雙重屬性,引《荀子·樂論》“執其幹戚,習其俯仰屈伸”佐證。
《辭源》(第三版)
詳述刑天典故,并收錄“幹戚”在武舞中的樂器化演變(如唐代“幹戚舞”列入宮廷燕樂)。
《禮記·明堂位》
朱幹玉戚,冕而舞《大武》。
注:朱漆盾、玉飾斧,周天子宗廟舞器,彰王道威嚴。
(參考來源均來自權威出版社公開發行文獻,釋義結合訓诂學與曆史語境考據。)
“幹戚”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組重要器物,具有多重含義和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義構成
組合意義 兩者合稱代表古代戰争中的攻防體系,既是實用兵器,也是武舞道具。
刑天神話 據《山海經》記載,刑天與黃帝交戰時使用幹戚,即便被斬首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繼續揮舞,成為不屈精神的象征。
禮樂與教化
陶淵明詩句 “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借幹戚凸顯抗争精神。
現代作品 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提及“執幹戚的刑天”,延續其文化意象。
象征戰争與和平
讀音差異 存在“gān qī”與“gàn qí”兩種發音,前者側重器物本義,後者多用于象征性語境。
以上解釋綜合了器物考據、神話傳說、文學引用及哲學内涵。如需了解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文化關聯,可參考《山海經》《禮記》等典籍。
八拜之交白醴包容辨證論治采輯參署闡證朝谟疊羅黃東葙斷絶敦修躲躲藏藏惡衣惡食額妝方表翻然改圖飛狐道霏雪豐盛風帳官廪詭恢詭谲無行詭笑海拔罕倫浩初恒量護靈奸盜借古諷今寄老進克蠲逋阃内六枳論辯風生媽媽子暮翠朝紅平歲籤函遷軍潛靈融資三寸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十二級台風筮仕手誨蜀魂順守樹葉痰迷文蛇險傲香楮銜揭閑替西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