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戚的意思、幹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戚的解釋

(1).亦作“ 幹鏚 ”。盾與斧。古代的兩種兵器。亦為武舞所執的舞具。《詩·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毛 傳:“戚,斧也。” 鄭玄 箋:“幹,盾也。”《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 孔穎達 疏:“幹,盾也;戚,斧也。武舞所執之具。”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十:“ 刑天 舞幹戚,猛志固常在。” 唐 褚亮 《祭方丘樂章·舒和》:“玉币牲牷分薦享,羽旄幹鏚遞成容。”

(2).指征戰。《魏書·邢巒傳》:“未有捨幹戚而康時,不征伐而混一。”《南史·梁紀下》:“然先王文武遞用……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幹戚,溺於釋教,弛於刑典。” 唐 李昂 《從軍行》:“欲令塞上無幹戚,會待單于繫頸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幹戚”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組重要器物,具有多重含義和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字義構成

    • 幹(gān/gàn):指盾牌,主要用于防禦。甲骨文字形象征獵具武器,後演變為防禦器具。
    • 戚(qī):形似大斧的兵器,屬進攻型武器。
  2. 組合意義 兩者合稱代表古代戰争中的攻防體系,既是實用兵器,也是武舞道具。


二、文化象征

  1. 刑天神話 據《山海經》記載,刑天與黃帝交戰時使用幹戚,即便被斬首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繼續揮舞,成為不屈精神的象征。

  2. 禮樂與教化

    • 作為武舞器具,用于祭祀或禮儀場合(如《禮記·樂記》所述)。
    • 典故“執幹戚舞”出自《韓非子》,喻示以德服人:舜通過修德教化和武舞展示,使有苗族歸順。

三、文學引用

  1. 陶淵明詩句 “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借幹戚凸顯抗争精神。

  2. 現代作品 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提及“執幹戚的刑天”,延續其文化意象。


四、其他引申

  1. 象征戰争與和平

    • 字面指兵器,如《詩經》中“幹戈戚揚”描述軍事行動。
    • 引申為沖突解決方式,如《魏書》用“舍幹戚而康時”表達停止征戰的願景。
  2. 讀音差異 存在“gān qī”與“gàn qí”兩種發音,前者側重器物本義,後者多用于象征性語境。


以上解釋綜合了器物考據、神話傳說、文學引用及哲學内涵。如需了解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文化關聯,可參考《山海經》《禮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戚 (gān jǐ) 這個詞指的是兵器或武器。它由“千”和“戈”兩個部首組成,拆分部首即為千和戈,其中戈是兵器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10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用來指代戰鬥中使用的各種武器。 在繁體字中,幹戚的寫法仍然是「幹戚」,沒有變化。 在古代,幹戚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仍然是用來表示兵器或武器。 以下是一個關于幹戚的例句:“勇士手持幹戚,迎戰敵人。” 一些和幹戚相關的組詞有:幹戈相見、開戰、兵器等。 幹戚的近義詞可以是:武器,兵器,軍械等。 幹戚的反義詞可以是:和平,和解,友誼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