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朝的意思、常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朝的解释

(1).固定的朝廷。《晋书·李重传》:“然承 魏 氏彫弊之跡,人物播越,仕无常朝,人无定处,郎吏蓄於军府,豪右聚於都邑,事体驳错,与古不同。”

(2).旧时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两省官文武百官,日赴 文德殿 ,东西相向对立,宰臣一员押班,闻传不坐,则再拜而退,谓之常朝。”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洗象》:“凡大朝会,役象甚多,驾车驮寳皆用之。若常朝止用六隻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定期举行的朝会形式,指君主与臣僚按固定周期处理日常政务的礼仪性集会。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五方面:

  1. 制度性规范

    常朝以《周礼》记载的"治朝"为雏形,至秦汉形成固定制度。《礼记·玉藻》载"朝,辨色始入",规定黎明时分举行朝会。汉代确立五日一朝制,唐代发展为每日早朝,明清时期形成"御门听政"的常态化机制。

  2. 行政等级体系

    根据《唐六典》记载,常朝参与者需严格遵循品级序列:三品以上官员入殿议事,四至六品于殿外候旨,七品以下在宫门外列班。这种空间布局直观体现封建官僚等级秩序。

  3. 政务处理范畴

    涵盖奏事议政(如《明会典》载"凡常朝,百官奏事")、诏令颁布(如《宋史》记"常朝日宣麻拜相")、司法审核(唐代"三司受事"制度)三大核心职能,构成国家日常治理体系。

  4. 礼仪文化载体

    常朝仪式包含"山呼万岁"(《汉书·礼乐志》)、"笏板记旨"(《新唐书·舆服志》)等程序,发展出独具东方特色的朝仪文化,日本《养老令》、朝鲜《经国大典》均有仿效记载。

  5. 历史演变特征

    随着君主集权强化,常朝从汉唐的实质性议政(《资治通鉴》载贞观朝"日议政于两仪殿"),逐渐转向明清的礼仪象征(《清史稿》记康熙朝"御乾清门听政,后改常朝为虚应故事"),折射古代政治形态变迁轨迹。

相关文化遗存可见北京故宫太和殿"常朝宝座"、曲阜孔庙"金声玉振"礼乐仪轨等物质见证,当代《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礼仪全书》等权威著作均有系统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常朝”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解释

  1. 固定的朝廷
    指国家政权机构或君主处理政务的固定场所。例如《晋书·李重传》提到“仕无常朝,人无定处”,反映了魏晋时期官员任职与朝廷机构不固定的现象。

  2. 常规的朝见仪式
    指古代臣子定期觐见皇帝的礼仪活动。如宋代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记载,官员每日赴文德殿行礼,称为“常朝”。清代也有类似制度,官员需按固定流程向皇帝请安。

二、用法与延伸

三、补充说明

需注意,“常朝”与现代汉语中的“日常”“经常”无直接关联,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古代政治制度展开。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文昌杂录》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识田边道彪耀标准煤耗率车襜宸造嗤点麤莽大理寺叨辱低音厎止多重性饵餻反狱飞动沸天附凤攀龙福惠复辟傅予格是官等故都骅驹换体欢狎歡燕活笔见鞍思马简明扼要奸徒急放鸡毛官惊烽机石酒升沮衄沮惴开赴抗尘走俗帘旌没有暋乱驽驾蒲蔽清圣球路阙位乳橘折席梭子外衅危台稳实无尤无怨效地熂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