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个等级(的人)。数,等差。《国语·郑语》:“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韦昭 注:“ 贾 、 唐 云:‘十数,自王以下位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僕,僕臣臺……合此十数之位,以训导百官之体。’”此指王、公等十个等级。
(2).犹言十多;十几。表示较多。《庄子·德充符》:“妇人见之,请於父母曰:‘与为人妻寧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成玄英 疏:“妇人美其才德,竞为其媵妾,十数未止。”《后汉书·荀彧传》:“又欲授以正司, 彧 使 荀攸 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 晋 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古今言 左氏 《春秋》者多矣。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大体转相祖述。”《水浒传》第一回:“门上使着肐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
“十数”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十个等级的人,多用于古代社会阶层的划分。例如《国语·郑语》中提到“合十数以训百体”,韦昭注解为自王至台的十个等级(王、公、大夫、士、皁、舆、隶、僚、僕、台)。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等差制度的规范性。
表示“十多、十几”,用于描述不确定的、较多的数量,常见于口语和文学中:
“十数”既可指古代社会等级,也可表示模糊数量。现代语境中更常用其第二层含义。如需具体数值,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范围。
《十数》一词可以理解为“十几个”,用来表示一个大约在十到十九之间的数目。
《十数》的拆分部首是“十”和“数”,分别属于“十”部和“言”部。其中,“十”的拼音为shí,笔画数为2;“数”的拼音为shù,笔画数为12。
《十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数词的表达方式。在古代,表达“十几”时常常使用“十数”来表示,例如《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一句“尊赏其士,十数人之家”。
《十数》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十數」。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表达“十数”的方式与现代相似,使用“十”和“数”这两个字的组合。
1. 她大约有十数个小朋友。
2. 他一天中吃了十数颗糖果。
1. 十数倍:表示一个数与十相乘的结果。
2. 十数字:指从十到十九之间的数。
“十数”没有明确的近义词,但可以用“十几”或“十来个”作为替代。
“十数”的反义词是“二三”或“二三个”,用来表示一个大约在二到三之间的数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