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铨试格的意思、铨试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铨试格的解释

铨试的规章制度。《宋史·选举志四》:“ 绍圣 初,改定銓试格,凡摄官初归选,散官、权官归司,若新赐第,皆免试。”亦省作“ 銓格 ”。《宋史·选举志四》:“进士中銓格者,每二百人,得优恩不过五七人,又或闕上等不取。”《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 宗道 在选调久,患銓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姦状,於是多所釐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铨试格是中国古代选拔、考核官吏的一种制度性标准与规则体系,主要应用于唐宋时期。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1. 字义解析

    • 铨:本义为衡量轻重的器具,引申为权衡、选拔官吏。《说文解字》释:“铨,衡也。”
    • 试:指考核、测验。《玉篇》载:“试,用也,考也。”
    • 格:指规章、法式、标准。《新唐书·选举志》中“格”常指具体的考试条例与录用标准。

      合称“铨试格”,即通过考试形式衡量人才优劣,并依既定标准授予官职的规范。

  2. 制度内涵

    铨试格是吏部铨选制度的核心环节,特指针对候补官员(如科举及第者、门荫子弟等)进行的任职资格考试或晋升考核。其内容包括:

    • 考试科目:多考察经义、律法、时务、公文(如判文写作)等实务能力。
    • 等第标准:根据成绩划分等级(如宋代分“上等”“中等”),决定授官品阶或岗位。
    • 流程规范:涵盖报名资格、考场规则、评卷流程及授官程序等详细规定。
  3. 历史演变

    • 唐代:始设“循资格”(按资历授官),后衍生出侧重才学的“铨试”制度。唐玄宗时明确要求荫官子弟需通过考试方可授职。
    • 宋代:铨试格高度系统化。宋真宗颁布《铨试条制》,规定荫补子弟必须通过律义考试;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强化铨试的实用性(如试断案、时策),并成为常制。
    • 废止:元代以后,随着科举成为主流选官途径,铨试格逐渐淡化。
  4. 典籍记载

    • 《新唐书·选举志下》详载唐代铨试流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 《宋史·职官志九》记述宋代铨试格的实施:“荫补子弟须试律义,中格者授官。”
    • 宋代《吏部条法·铨试门》为现存最完整的铨试格条文汇编,涵盖考试内容、评分细则及违规惩处。

权威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欧阳修《新唐书·选举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脱脱《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永乐大典》辑录《吏部条法》(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铨试格"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宋代铨试(官员选拔考试)的规章制度。该制度涉及对官员任职资格的评定标准,包括考试内容、选拔流程等具体要求。

二、制度特征

  1. 适用对象:主要针对摄官(代理官员)、散官(无实职官员)、权官(临时委派官员)及新科进士等群体。
  2. 免试条款:如《宋史·选举志》记载,新科进士初任官职或特定官员归司时,可免除铨试。

三、历史演变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曾修订铨试格,调整选拔标准以精简流程。南宋时期该制度继续沿用,但执行中常因名额限制导致优秀人才落选,如《宋史》提到「每二百人,得优恩不过五七人」。

四、延伸概念

建议需要完整制度细节的读者查阅《宋史·选举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娼安顺拔树搜根朝天捣乱池柳赤手空拳春诵夏絃词言义正大肥喏淡朴大厦踧口斗筲之才耳舱風媧股肱之力过考国侨秏乱核剖宦人滑胎护阶君子荤菜艰钜谏宪解剖麻雀竞躁衿肘举不胜举举国上下具摺魁阁昆虫六朝文柳毬绿油油没死眉心庙院秘监民俗学民謡般还扑荡桥台嬛薄群众路线善败擅国时匠实权势态失脱爽缪水柱丝缰贪便宜特种媟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