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有葭莩灰的玉管。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緹室葭琯以候气,多为管以参验。”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运机发纵,可以意推,葭琯浑仪,递相祖述。”参见“ 葭灰 ”。
葭琯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术语,原指以葭莩灰填充律管测定节气变化的器具,后引申为节候的代称。该词由“葭”与“琯”复合构成:
词源解析
“葭”即初生芦苇,《说文解字》载“葭,苇之未秀者”,其茎中薄膜称“葭莩”,古人将其烧灰置于律管中。
“琯”为玉制管状器物,《史记·律书》记载“琯,所以导气息也”,特指候气法所用十二律管。
科学内涵
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古人将葭莩灰置于律管内,置于密室。冬至时阳气生,黄钟律管灰飞,以此验证节气,称为“吹灰候气”。唐代杜甫《小至》诗“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即用此典。
文化引申
“葭琯”在诗文中多象征季节更迭,如宋代《梦溪笔谈》载“以葭琯飞灰,测天地阴阳之变”。清代《御制历象考成》将其纳入历法术语体系,成为节气推算的重要参照。
参考资料:
“葭琯”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与古代音律、节气测量相关,以下是详细解析:
葭(jiā)
琯(guǎn)
“葭琯”指装有葭莩灰的玉管,用于古代“候气法”。
明代文献如《震泽长语·音律》《五杂俎》均提到其用途,例如:“緹室葭琯以候气,多为管以参验”。
“葭琯”是古代融合自然物质(芦苇)与礼器(玉管)的仪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代文献及古代音律研究资料。
百折不挠备民焙笙炭笨嘴拙腮褊察镳局匕筴箄篮宾荣馞馝不首不准苍润参政场景産家大器大老子荡凭大雅扶轮典常雕龙客兜率顿利法轨烦蒸凤念附学生员浮玉山工段过梁划行悔过活现世胡同儿疾疾娟巧鳜豚羸恶冷肠零七碎八冒烦孟夏谋长纳异鼙舞歧出歧入轻醒勤饰球茎上弓绍续生虫盛殓圣品升云调朱傅粉通政魏国山川弦鞉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