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榷税。《宋史·食货志下八》:“令舶船遇风至诸州界,亟报所隶,送近地舶司榷赋分买; 泉 福 濒海舟船未经赋买者,仍赴司勘验。”参见“ 榷税 ”。
“榷赋”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对特定商品实行专营专卖并征收赋税。以下从词义解析、历史背景和文献例证三方面展开说明:
词义解析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宋代经济文献,反映当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控。如《宋史·食货志》记载,遭遇海难的商船需向“舶司”(市舶司,相当于海关)申报货物,由官方专营收购并课税,称为“榷赋分买”,体现了国家对重要商品的垄断性征税。
与“榷税”的关系 二者属同义词,均指向政府专卖制度下的税收。区别在于“榷赋”更强调专卖(榷)与征税(赋)双重属性的结合,而“榷税”侧重税收层面。
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术语,“榷赋”主要用于描述宋元时期对海外贸易商品实施的垄断专营与征税政策,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该制度既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也反映了古代政府对关键经济领域的控制。
榷赋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的是商人在特定地点收到政府授予的独家销售某种商品的权利,并且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税款。
榷赋的部首是木,拆分后的笔画为10画:木(4画)+ 贝(7画)。
榷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坤卦》中,被用来形容“坤卦亨,榷于丘商,执初容贞,吉。”意思是说商人通过贸易交流获得利益,去指代商人的行为。
榷赋的繁体写作「搉賦」。
在古代汉字中,榷赋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榷的旧写是「却」,赋的旧写是「负」,合在一起就是「却负」。
1. 那个港口城市通过榷赋制度,控制了对外贸易,扩大了自己的财富。
2. 政府对于某种商品实行了榷赋,商人需要按规定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税金。
榷赋洋务、榷赋制度、榷赋货物等。
绣花、摊派、划地为圈。
自由贸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