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主的意思、祭主的详细解释
祭主的解释
主祭祀者。《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孔颖达 疏:“出谓君主出巡狩等事也。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摄祭主之礼事也。”《仪礼·丧服》:“《传》曰:无主者,谓其无祭主故也。何以期也?为其无祭主故也。”
词语分解
- 祭的解释 祭 ì 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灶。 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祭 à 姓。 笔画数:; 部首:示; 笔顺编号:
- 主的解释 主 ǔ 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财物的人)。当家作主。 旧时臣子称君王,下级称上级,仆人称家主:君主。主上。 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主张。主见。主意。主义
网络扩展解释
“祭主”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主祭祀者”,即主持祭祀仪式的人。以下从定义、经典出处、职责及现代扩展等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定义
“祭主”指主持祭祀活动的主体,通常由家族或社群的权威人物担任,负责礼仪流程、祭品供奉等事务。例如,《仪礼·丧服》提到“无祭主故也”,强调祭祀活动中主祭者的必要性。
2.经典文献出处
- 《易经·震卦》记载:“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孔颖达疏解称,君主外出时,长子需留守宗庙并代理祭主职责。
- 《仪礼·丧服》进一步说明,若祭祀活动缺少主祭者(祭主),则仪式无法成立。
3.职责与角色
古代祭主需具备特定身份,如君主、宗族长子等,其职责包括:
- 主持宗庙、社稷等重大祭祀;
- 在君主缺席时代行礼仪;
- 确保祭祀符合礼制规范。
4.现代扩展与实例
部分资料提到,现代语境下“祭主”可延伸至特定仪式的主持者。例如:
- 二战期间,日本天皇曾以祭主身份在靖国神社主持“临大祭”;
- 某些传统民俗活动中,祭主需完成撒水、撒土等象征性仪式。
5.相关概念辨析
- 与“主祭”的区别:两者均指主持祭祀者,但“祭主”更强调身份权威性,多见于古代文献;“主祭”则更泛化,可用于现代宗教或民俗活动。
如需进一步了解祭祀制度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或查阅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祭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祭主》一词是指进行祭祀活动时所面向或向上祭拜的主神或祭品。在传统的宗教仪式中,人们会通过祭祀来向神灵表达敬意、感恩或希望得到保护。因此,《祭主》可以理解为祭拜的主要对象或目标。
拆分部首和笔画
《祭主》这个词可以拆分为「礻」和「主」两个部首。
- 「礻」是「示(示教)」的变形,并表示祭祀和宗教相关的意义。
- 「主」表示统领、主导的意思。
它由总计10个笔画组成,其中「礻」部为4画,「主」部为6画。
来源与繁体
《祭主》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宗教仪式和信仰观念。在中国古代,人们倾向于崇拜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灵,认为这些力量可以给予保佑和庇护。因此,祭祀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表达方式。在这些仪式中,人们会向神灵祭拜,表达他们的敬意和诚挚的祈祷。
对于《祭主》这个词来说,目前并没有繁体字存在。在使用繁体字进行文字书写时,一般会使用简体字「祭主」的形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的汉字写法相较于现代有所差异。关于《祭主》这个词的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具体形式如下:
- 「祭」的古代字形为「礼」,上部是「礻」,下部是「束(束带)」,表示祭品束带的样子。
- 「主」的古代字形为「⺹」,与现代写法相似,表示一个人头戴皇冠的形象,象征着统治者或领袖的意义。
例句
- 在传统的宗教仪式上,人们会庄严地为祭主献上虔诚的祭品。
- 向祭主发送祈祷和祝福是许多文化中重要的传统。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
组词:祭拜、祭祀、祭品、祭坛、祭司、祭奠、祭典等。
近义词:敬奉、膜拜、崇拜、朝拜、拜祭等。
反义词:忽略、蔑视、冷落、不尊重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