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减少或降低所用衣服、车马的规格,以示俭约。《汉书·谷永传》:“古者穀不登亏膳,灾娄至损服,凶年不塈涂,明王之制也。”《后汉书·何敞传》:“《礼》,一穀不升,则损服彻膳。” 李贤 注:“损服,减损服御。”
“损服”一词在汉语中存在两种不同释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一、古代典章制度用语(主流解释) 释义:减少或降低衣物、车马等生活用品的规格,以体现节俭。 出处:最早见于《汉书·谷永传》“古者穀不登亏膳,灾娄至损服”,《后汉书·何敞传》也有“一穀不升,则损服彻膳”的记载。 延伸内涵:古代帝王或贵族在灾荒、战乱等特殊时期,通过降低物质享受规格来彰显政治德行,属于古代礼制中的自我约束行为。
二、成语用法(较少见) 释义:指被对方才能折服而自愧不如,其中“损”表示自惭,“服”表示钦佩。 注意:此释义仅见于部分现代词典,未在古籍中发现用例,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建议:学术文献或古文阅读中应采用第一种释义;若在当代口语或文学创作中使用第二种释义,建议配合上下文明确语义,避免歧义。
《损服》是一个中文词汇,表示对别人的品质、才能、权威等方面表示佩服和钦佩,甘愿自愿地退让让步。
《损服》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扌和衣,其中扌代表手,衣代表衣物。它的总笔画数为12。
《损服》一词的来源于古代的行为礼仪,当时人们认为能够退让让出自己的权益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因此形成了这个词。
《损服》的繁体字为「損服」。
在古代,「损」的上部曾经写成「⺇」,衣的底部曾经写成「⺙」。
1. 他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和魅力深感损服。
2. 面对对方出色的表现,他毫不隐讳地表示损服。
损人利己、损己利人
佩服、钦佩、敬佩
不屈服、不服从、不佩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