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rn over a new leaf] 改正错误,向好的方面改进
迁善改过,是修德中紧要事。——宋· 朱熹《朱子语类》
谓改正过失而向善。《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三国 魏 王弼 注:“迁善改过,益莫大焉。” 宋 朱熹 《白鹿洞书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惩忿窒慾,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盖夫子之於 颜氏 ,博之以文,约之以礼,使欲罢不能,而彼其所从事者,皆迁善改过、服膺克己之实。” 明 陆深 《燕闲录》:“赖 英宗 ( 宋英宗 )迁善改过,方成就此一段好事。”
"迁善改过"是汉语成语中蕴含道德修养的重要概念。该词出自《周易·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其核心思想指向人应当主动向善,勇于修正自身过失。《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将其解释为"改过向善"的递进过程,包含"迁"与"改"两个动态行为。
从字源考据角度分析:"迁"在甲骨文中作"䙴",本义为登高迁移,引申为思想境界的提升转移;"善"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吉也",段玉裁注"凡善皆曰吉";"改"字从攴从己,取持杖击己之象,喻自我鞭策;"过"在青铜器铭文中作"",初指超越界限,后演变为过错之意。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迁善如风之速,改过如雷之烈",突显该成语对道德实践的时效性要求。王阳明《传习录》进一步阐释:"迁善改过即是致良知功夫",将这一行为与心学体系相结合。现代《汉语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09年)收录该词时,特别标注其与《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训诂关联。
在道德实践层面,该成语包含三个递进维度:认知层面的善恶分辨(据《大学》"止于至善")、情感层面的耻过意识(源自《孟子》"羞恶之心")、行为层面的及时修正(契合《中庸》"改而止")。这种由内而外的修养路径,使其成为儒家修身学说的重要实践准则。
“迁善改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概念,其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与结构 该词由“迁善”和“改过”两部分构成:
二、核心内涵 作为儒家修身要义,强调:
三、历史渊源
四、现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仍具现实价值:
注:该词与“改过迁善”为同素异序词,但“迁善改过”更突出从积极建构到消极修正的完整道德链条()。
柏涂鼈泠成象逞臆持正不阿赤髭冲车宠树垂称厝顿遁身远迹发神经废寝忘飱飞仙盖奉移高层盖老宫仗诟丑还服海猪行不胜衣汉竹鹤处鷄羣鸿塞火眼金睛笺释积谷防饥戢鳞委翼进躁窘况砢碜拉三扯四雷渚冷背连补莲花落弄口鸣舌蟠夔朴谨菩萨心肠清波清雪琼琼容貌沙包肚深根固本十二哲释劳枢衡疏屏殊众素荣韬合褪套儿伟德闻达五泄析骨而炊息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