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枯之体。 元 蒲道源 《九月八日赋二种芙蓉·红芙蓉》:“岂为严霜成槁质,要凭初日发妍姿。”
槁质(gǎo zhì)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单字本义与历史语境综合解析。
一、单字训释
二、复合词释义
“槁质”属偏正结构,可解为“干枯的本质”或“失去生机的本体”,多用于文学性语境。例如明代文献《农政全书》提及“草木槁质,火焚成灰”,指植物枯朽后经焚烧回归本质;清代学者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以“槁质”隐喻人性受困于僵化教条的状态。
三、现代使用范畴
当代语言环境中,“槁质”多作为文学修辞或哲学思辨词汇,用于描述事物衰败、精神萎靡或文化停滞等现象,如“文明若失创新,终成槁质”。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为独立词条,建议使用时标注出处或辅以语境说明。
(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槁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分析:
槁质(拼音:gǎo zhì)指干枯之体,多用于形容植物或物体失去生机后的枯萎状态。例如元代蒲道源的诗句:“岂为严霜成槁质,要凭初日发妍姿”(),以严霜和朝阳的对比,强调枯萎与重生的关系。
部分词典(如)提到其可比喻人的精神或品质衰退,形容思想僵化、愚昧无知的状态。这种用法将“槁”的干枯意象引申至人的精神层面,但需注意此解释仅见于个别来源,且未在权威典籍中广泛体现()。
若需引用“槁质”的比喻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优先采用其本义“干枯之体”以避免歧义。如需进一步查证,可参考汉典或古典文献中的用例。
悲哽编程序别开生面觇察敞厅丞簿诚洁车輢丑拙淳雅疵悔村耆地租丰暇豫分歧辅颊杆子供课功一美二鼓扇禾穗鹤质慧心疆地检校键盘乐器记结静居橘性考识括户了望军俚近林僧六分半书离远乱烽卵裂蟒衫腼慙纳妾盼睇钳市钦戴鮂鮋日廪睿识散更慎察师兵湿地食肬书柜天大瘟鬼无拘无缚小额翛翚小情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