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遇战事退缩不前。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畏刀避箭”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1. 基本释义
拼音为wèi dāo bì jiàn,字面意为“害怕刀剑、躲避箭矢”,比喻遇到危险或战事时退缩不前,缺乏勇气。
2. 出处与背景
最早出自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二折:“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通过汉元帝之口讽刺朝臣怯战,凸显成语的贬义色彩。
3. 用法与语境
4. 近义词与扩展
近义词如“隈刀避箭”(可能为同义异写形式)。需注意,该成语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口语化的替代表达包括“临阵脱逃”“畏首畏尾”等。
此成语通过具象的兵器意象,生动刻画了面对挑战时的退缩心理,常用于强调勇气与担当的价值。
畏刀避箭指的是对刀剑和箭矢所产生的恐惧和回避。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对危险或者困难的事情有所顾忌和回避的心态。
畏:犬(犭)+ 已(己)
刀:刂+一
避:辶+畀(田)
箭:⺈+矢
《畏刀避箭》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在文中,廉颇说:“……安若奉私斗放箭无时,傅椒为都护时,陵兵伐我者三,我皆不出,廉颇南伐秦也。”这里廉颇表明在对付秦国的战争中,他害怕用刀剑和箭矢的运用,表现了一种回避武器的心态。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畏:畏
刀:刀
避:避
箭:箭
畏:畏
刀:刀
避:辟(辶+⻏)
箭:鉴(钅+建)
他对寻找新工作的机会畏刀避箭,总是推脱着不愿面对现实。
畏惧、刀剑、箭矢、避难、聚众闹事
害怕、回避、逃避、畏惧、退缩
勇敢、无畏、无惧、果敢、敢作敢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