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断。《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鑠絶竽瑟。” 陆德明 释文引 崔譔 曰:“烧断之也。”
“铄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记载及字义分解进行解析:
“铄绝”意为烧断,常见于古籍语境中。例如《庄子·胠箧》提到:“擢乱六律,铄绝竽瑟”,陆德明在释文中引崔譔的注解称“烧断之也”。
该词源自《庄子·胠箧》,描述通过破坏乐器的行为来批判礼乐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其中“铄绝竽瑟”指烧断竽、瑟等乐器,象征对既有秩序的摧毁。
“铄绝”是融合具体动作(烧断)与抽象意义(摧毁)的复合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深层文化或哲学内涵。
铄绝,读作shuò jué,是一个动词词组,其中“铄”是“铄石”的铄,意为溶化、熔化;“绝”则表示断绝、终止。因此,“铄绝”指的是将某物完全熔化或使其终止、停止。
“铄绝”的拆分部首为金火,其中的“铄”字是由金部组成,而“绝”字则由纟部和九画构成。
“铄绝”一词最早出现在《封神演义》中,描述了炼丹炉中熔化、融合的场景。后来逐渐被用于形容将某物完全转变为液体状态或者使某种状态彻底消失。
在繁体中,铄绝的写法为「鑠絕」。
古代汉字中,铄绝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铄”字在古代写作“鎈”,其字形较为繁复;而“绝”字则繁体中“絕”的简化字,由纟部和八画构成。
1. 这种高温能够将金属完全铄绝。
2. 他的确铄绝了过去那种懒散的生活态度。
铄石、铄金、铄屑、铄剑、铄炼
溶化、融化、熔化、化为液体
凝固、冷却、凝结、坚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