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级工资制的意思、八级工资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级工资制的解释

[eight grade wage scale] 中国一些国营企业实行的工资制度,按年龄、技术把工人分成八级,根据级别发给不同的工资

专业解析

八级工资制是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1956年至1985年)实行的一种企业工人工资等级制度。该制度依据产业重要性、技术复杂程度和工人技能水平,将工资标准划分为八个等级。其中,一级为最低工资标准,八级为最高工资标准,不同行业和工种的工资等级标准存在差异。该制度旨在体现“按劳分配”原则,通过技术等级考核确定工人的工资级别,其特点是等级分明、级差固定、全国统一。

核心特点与运作机制:

  1. 等级划分

    工资标准严格分为八个等级,一级最低,八级最高。不同产业(如机械、纺织、建筑)的工资标准由国务院或劳动部门统一制定,例如机械行业八级工的工资标准约为一级工的3倍左右。

  2. 技术等级挂钩

    工人的工资等级需通过技术考核评定。每个等级对应明确的技术要求,例如三级工需能独立操作中型设备,六级工需掌握复杂工艺和故障处理能力。工资调整需通过考核晋升,而非工龄自动增长。

  3. 全国统一标准

    工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地区间仅通过“工资区类别”(如一类区至十一类区)调整差异,经济落后地区工资略高。例如上海属八类区,甘肃部分偏远地区属十一类区。

历史背景与废止:

八级工资制于1956年由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确立,取代了早期混乱的工资体系。其设计借鉴了苏联经验,旨在激励工人提升技能。但随着经济改革推进,该制度因缺乏灵活性、难以反映企业效益差异,于1985年被“结构工资制”逐步取代,1993年后全面转向岗位技能工资等市场化机制。

权威来源说明:

关于八级工资制的定义及历史沿革,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纂的《中国工资制度演变》等文献。具体技术等级标准详见原劳动部1956年颁布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各行业分册),部分内容收录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史卷宗。

(注:因该制度已废止,现行《现代汉语词典》未单独收录词条,其释义需结合劳动经济学术文献及历史政策文件进行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

“八级工资制”是中国历史上曾广泛实行的一种工资等级制度,主要适用于国营企业工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八级工资制根据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将工人工资划分为八个等级,等级越高工资越高。不同工种的等级上限不同,例如技术较简单的工种最高只能到四级或五级,而复杂工种可达八级。

2.历史沿革

3.制度结构

包含三部分:

4.实际案例

例如,解放初期八级炼钢工的月工资为120元,相当于当时县团级干部的待遇,体现了高级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5.意义与影响

该制度曾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分配体系的核心,强调按劳分配原则,但因灵活性不足逐渐被改革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制度细节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帮扶飙忽比肩继踵柄授不戁不竦不能猜料窗蟾创痕触挂出下疵瘕德寿典城地转港埠甘蓝个中宫极恭姜苟安一隅归西河陇花绶慧业文人鹘沦混茫济成急匆匆禁杀日救过不给救生局齎议雷夏粮食作物灵水卖傲谬遁黏儿潜闭青乌垄权责三覆桑榆晚景上宙射高参回斗转身善涉疑释解鼠穴寻羊所在地偷娱无完肤相摩乡谒咸丘小毛头歇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