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直”。亦作“踈直”。正直,坦率;粗疏率直。《孔丛子·陈士义》:“夫 东閭子 外质顽拙,有似疏直,然内怀容媚諂鬽,非大丈夫之节也。”《三国志·吴志·虞翻传》:“ 翻 性疏直,数有酒失。”《新唐书·刘蕡传赞》:“ 蕡 与诸儒偕进,独讥切宦官,然亦太疏直矣。” 明 方孝孺 《又上蜀府启》:“窃念平生野性踈直,为文亦多激切,少温婉之韵。”《明史·文苑传四·焦竑》:“ 竑 既负重名,性復疎直,时事有不可,輒形之言论。”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 鼂错 、 贾谊 ﹞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
亦作“疎直”。亦作“踈直”。上疏直陈。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京官三品以上擅自抄札,内外恟恟。 商公 疏直十罪以闻,上不省。”
“疏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疏直”一词兼具“正直坦率”与“粗疏直接”的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色彩。在历史文献中,它常被用于描述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既体现其真诚一面,也暗含行事不够周全的批评。
疏直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人的性格态度直爽而豪放,不拘小节,不作做作的表情。
疏直的部首是疏字的疒部,同时也包含直字的目部。它总共有11个笔画。
疏直一词最早见于《红楼梦》一书中,形容贾府的贾政为人疏直,心直口快。
疏直的繁体字为疏植。
在古时候,疏直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确切的写法已经无法考证。
他疏直的性格使他在朋友中非常受欢迎。
疏气、疏解、疏浚、疏散等。
直率、豪放、大度。
拘谨、矜持、圆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