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枯之體。 元 蒲道源 《九月八日賦二種芙蓉·紅芙蓉》:“豈為嚴霜成槁質,要憑初日發妍姿。”
槁質(gǎo zhì)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單字本義與曆史語境綜合解析。
一、單字訓釋
二、複合詞釋義
“槁質”屬偏正結構,可解為“幹枯的本質”或“失去生機的本體”,多用于文學性語境。例如明代文獻《農政全書》提及“草木槁質,火焚成灰”,指植物枯朽後經焚燒回歸本質;清代學者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以“槁質”隱喻人性受困于僵化教條的狀态。
三、現代使用範疇
當代語言環境中,“槁質”多作為文學修辭或哲學思辨詞彙,用于描述事物衰敗、精神萎靡或文化停滞等現象,如“文明若失創新,終成槁質”。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為獨立詞條,建議使用時标注出處或輔以語境說明。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槁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槁質(拼音:gǎo zhì)指幹枯之體,多用于形容植物或物體失去生機後的枯萎狀态。例如元代蒲道源的詩句:“豈為嚴霜成槁質,要憑初日發妍姿”(),以嚴霜和朝陽的對比,強調枯萎與重生的關系。
部分詞典(如)提到其可比喻人的精神或品質衰退,形容思想僵化、愚昧無知的狀态。這種用法将“槁”的幹枯意象引申至人的精神層面,但需注意此解釋僅見于個别來源,且未在權威典籍中廣泛體現()。
若需引用“槁質”的比喻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優先采用其本義“幹枯之體”以避免歧義。如需進一步查證,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闇黝暴内陵外察惠朝彥詫事刍藳翠駁撮記單純詞道煩惱颠素獨霸一方囤戶廢墜逢池蝮蠍過街門鶴骨鷄膚和理宏峻洪聖阛阓子豢圉悔懊會規驕敵交明界路淨潔襟義基墟巨鹿咖啡色客貨狼很覽政斂手龍洞忙投急趁明惠明章鬧氣逆論農事噴礴鵬鳥桑比贍濟身價輸身速末水髫稚踢串提育玩怠王化微撓伍相纖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