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谢的意思、恭谢的详细解释
恭谢的解释
指皇帝举行的郊祭等大典。《宋史·钦宗纪》:“ 靖康 元年三月……癸酉,诣 景灵东宫 行恭谢礼。”《宣和遗事》后集:“是时 徽宗 正行郊祭,大臣匿边报不以闻,道是恐妨恭谢。及恭谢礼毕,方以檄书进呈 徽宗 。”
词语分解
- 恭的解释 恭 ō 肃敬,谦逊有礼貌:恭敬。恭谨。恭候。恭维。恭贺。打恭(拱揖)。洗耳恭听。 笔画数:; 部首:小; 笔顺编号:
- 谢的解释 谢 (謝) è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谢谢。谢仪。谢忱(谢意)。谢恩。谢意。面谢。致谢。感谢。 认错,道歉:谢过。谢罪。 推辞:谢绝。闭门谢客。 凋落,衰退:谢顶。谢世(去世)。凋谢。新陈代谢。
专业解析
恭谢
释义:指以恭敬的态度表达感谢,多用于正式场合或对尊长、上级的致谢,强调礼节庄重与情感真挚。
一、字源与结构解析
- 「恭」:
- 本义为肃敬、谦逊,《说文解字》释为“肃也”,引申为端庄有礼的态度。
- 在“恭谢”中体现致谢时的谦卑与郑重。
- 「谢」:
- 原指辞别、推辞,后衍生为感谢,《玉篇》注“辞也,去也”,此处取“感激”之义。
- 二字组合强化了礼节性,区别于一般性的“感谢”。
二、现代汉语释义与用法
- 核心含义:
- 恭敬地致谢,常见于书面语或正式口语,如典礼致辞、文书往来。
- 例句:“他在颁奖典礼上恭谢导师的栽培之恩。”
- 语境特征:
- 对象:多用于尊长、上级或重要恩惠的施予者(如君王、师长)。
- 场景:传统仪式(如祭祀、册封)、官方文书、重大场合的答谢。
- 情感色彩:庄重、谦卑,隐含对受谢者的尊崇。
三、古代文献例证
- 《礼记·曲礼》: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受之必恭谢。”
- 《宋史·礼志》:
“群臣恭谢天地,以彰圣德。”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
差异 |
用例 |
感谢 |
通用表达,情感强度与礼节性较弱 |
感谢朋友帮忙 |
叩谢 |
含跪拜动作,礼节更重 |
叩谢救命之恩 |
敬谢 |
强调敬意,但少“恭”的肃穆感 |
敬谢各界支持 |
参考资料:
- 字源解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玉篇》(顾野王)。
- 现代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文献例证:《礼记正义》(孔颖达疏)、《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个词典及文献资料,“恭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皇帝主持的特定祭祀典礼。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gōng xiè(注音:ㄍㄨㄥ ㄒㄧㄝˋ)
- 词义:指皇帝亲自参与的郊祭等大型祭祀活动,属于古代帝王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证与综合释义
-
历史背景:
- 源自《宋史·钦宗纪》:“靖康元年三月……癸酉,诣景灵东宫行恭谢礼。” 此句记载了宋钦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恭谢礼”的史实。
- 《宣和遗事》后集提到,宋徽宗因大臣隐瞒边关战报,担心干扰“恭谢”典礼,待仪式结束后才处理紧急事务。
-
核心特征:
- 专指皇帝主持的祭祀仪式,常见于郊祭(如祭天、祭地)、宗庙祭祀等庄重场合。
- 仪式具有政治与宗教双重意义,既彰显皇权合法性,也祈求国泰民安。
补充说明
- 现代应用:该词现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
- 相关概念:类似词汇包括“封禅”“郊祀”等,但“恭谢”更侧重礼仪的正式性与帝王亲临的特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礼仪式的流程或文化内涵,可参考《宋史》或《宣和遗事》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黪拔俊剥刺碑记变衅辩证法飑飑比义超腾赤诛次第疵杂辞秩顶视图斗茗杜心肥皂荚凤附龙攀分许滚纳红闺鸿声昏黄极崇记结集腋成裘款交礷诸麟阁蛎墙盲人扪烛貌閲猛健名鞿利鞚娜婀内水徬徨泮汗畔心片文只事破故纸蔢莎前母起旱渠率攘却神堂试航石华娥绿题材停轸投稿頽习讬旨螱飞委填握风捕影五色云气吴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