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臣。《太平御览》卷一八三引 汉 李尤 《平城门铭》:“ 平门 督司,午位处中,外临僚侍,内达帝宫,正阳南面,炎暑赫融。”
“僚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僚侍(拼音:liáo shì)指侍臣,即古代在君主身边担任侍从、辅佐职责的官员。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李尤的《平城门铭》:
“平门督司,午位处中,外临僚侍,内达帝宫,正阳南面,炎暑赫融。”
(引自《太平御览》卷一八三,说明僚侍位于宫门附近,连接内外事务)
多用于描述古代宫廷中兼具官职与侍奉职能的角色,例如:
“僚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使用极少,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考据类文本中。如需更详细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太平御览》等典籍。
《僚侍》是指官员的随员或侍从,可理解为官员的助手、随从。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地位较低的官员,负责执行各种助理工作。
《僚侍》的拆分部首是「⺍」和「⺾」。其中,「⺍」是左边的部首,叫做「刀」,表示与刀有关的事物;「⺾」是右边的部首,叫做「乂」,表示行为或动作。根据笔画顺序计算,「僚」的总笔画数为14,「侍」的总笔画数为8。
「僚侍」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在古时候,官员常常需要侍从来帮助他们处理各种事务,特别是一些琐碎而重要的工作。因此,「僚侍」成为被召唤执行这些任务的人的称呼。
在繁体字中,「僚」和「侍」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
在古时候,「僚」的写法是「便刀來」,「侍」的写法是「典乂」或「彳币」。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写法逐渐简化,演变成了今天的形态。
1. 他是大臣的忠诚僚侍,一直以来都尽职尽责。
2. 这位御前侍卫是皇帝最亲信的僚侍。
1. 官僚: 指官府中的工作人员,主管处理行政事务。
2. 僚友: 指与自己行动、工作或共同生活的朋友或伴侣。
侍从、佐吏
上司、主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