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划定的年代界限。亦谓划定年代界限。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其后 元魏 济阴王 暉业 又著《科録》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於 宋 年。”《旧唐书·刘子玄传》:“创纪编年,则年有断限;草传敍事,则事有丰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叙言》:“关于本书的编辑工作,首先要决定的是断限问题。”
"断限"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含义,主要从时间和范围两个维度进行界定:
一、指时间上的起止界限(历史分期)
指对历史时期、事件或事物发展过程进行明确的时间划分,设定起始与终止的界限。
例句:
“这部通史在朝代更替的叙述上,断限分明,脉络清晰。”
出处:该义项在历史编纂学中尤为常用,强调历史分期的明确性(据《汉语大词典》)。
二、指范围或领域的边界划分
指划定事物、领域或责任的边界,明确其起止范围或责任归属。
例句:
“在项目管理中,明确各阶段任务的断限是确保效率的关键。”
出处:现代汉语中常用于管理、法律等领域(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词典类内容通常需查阅纸质或授权电子版本,此处提供权威出版物名称作为参考来源。)
“断限”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划定的年代界限,或指划定年代界限的行为。例如在历史编纂、文学分期等领域,用于明确某一事件、作品或现象的时间范围边界。
词义核心
既可作名词,表示时间范围的边界(如“以靖康之变为断限”);也可作动词,指划分时间界限的动作(如“断限起自上古”)。
出处与典籍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六家》,用于描述史书编纂的时间范围划定方法。后在《旧唐书》等文献中延续使用。
应用场景
需注意该词属于书面语,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多见于学术领域。其近义词包括“界限”“分期”,但更强调时间维度的明确划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史通》《旧唐书》等文献。
鳌波表笺鄙厌长灵触兴辞多受少达棱彫困帝虎豆芽菜方隅飞羉非时丰上奉送粉沙贵行横征暴敛黄中内润换马夹径坚久缴驳嫁主惊淰稽盘蠲理骏杰昆山曲了道亮油油迾禁陵驾理数茂美马犹眉心孟襄阳愍然奶房耐战捻泛娘姨缺勤穣浩荣惧散洒衰退四辖松木板夙儒贴防鼍仙晩春王老五未刻緼韍五笔型无已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