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汉书·霍光传》:“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新唐书·萧遘传》:“﹝ 遘 ﹞风采峭整,天子器之。” 元 萨都剌 《过鲁港驿和酸斋<题壁>》:“ 吴 姬《水调》新腔改,马上郎君好风采。”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他觉得她服装很潇洒,风采也能动人。”
2.泛指景象和事物的面貌格调。《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御史臺﹞今虚名仅存而纲纪不振,更加抑之,则风采苶然,无復可望矣。”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一章:“这里的火车头却完全是另外的风采。”
3.表情;颜色。《汉书·王莽传上》:“ 莽 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郡邑守令仰望风采,陟罚臧否,在其一言。”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看着他的闪闪发亮的眼睛和全神贯注的风采,竟使我不期然幻想起这类人物儿童时代苹果似的脸庞。”
4.声威名望。 宋 叶适 《舒彦升墓志铭》:“ 彦升 病酷吏恣威虐而世以为有风采。” 明 李东阳 《明故监察御史张君墓志铭》:“及按 福建 ,树风采,严号令。”《明史·冯应京传》:“绳贪墨,摧奸豪,风采大著。”
5.风俗。《文选·左思<魏都赋>》:“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 李善 注:“《淮南子》曰:‘采俗者,所以一羣生之短脩,明九夷之风采。’ 高诱 注:‘风,俗;采,事也。’”
6.谓广泛搜集传闻。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风采所繫,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7.文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鬱陶,託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懌怀。”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王知慎》:“﹝ 王知慎 ﹞师於 阎 ,写貌及之,笔力爽利,风采不凡。”
風采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人的仪表举止(指美好的);神采"。该词由"风"与"采"两个语素构成,其中"风"指风范气度,"采"指神韵光华,组合后形成具象化的精神气质表达。
从语义演变角度考察,《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此处特指政治人物显露的威望与气度。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释"风采,谓威仪文辞",拓展了其包含行为仪态与语言表达的双重维度。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包含三个义项:其一指人的风度神采,如《后汉书·窦融传》所述"尝独与居,融见其母风采德行";其二引申为文学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展现的特色气韵,如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展现的唐代宫廷风采;其三指代特定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彰显的精神面貌,常见于"学者风采""军人风采"等现代搭配。
“风采”(繁體:風采)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儀表舉止與神采
指人的外在風度、氣質或精神面貌,通常用於形容美好的形象。例如:「他舉止優雅,風采出眾,令人印象深刻。」
此義項亦可寫作「豐采」,兩者在古籍中常通用,現代使用中「風采」更常見。
文采或藝術表現
用於形容文章、藝術作品等的才華與表現力。例如:「這篇散文語言流暢,風采斐然。」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詞源或古代用例,建議查閱權威辭典或古籍文獻。
悲哭鞴绳藏户参体差生承想尘役虫子慈宠大具定调洞谙独冠二尹方径枫丹白露刚鲠公信观赏植物诡杂骨盆戛磨借题敬授民时金龙九因稽仰况老枯偏苦思冥想缆掣旒旗面分末多国腻理弄燕调莺偏好蜣蜋转丸青孱情深一往清早上秋姿悫实雀头香忍形冗烦上天梯神羊儿世辟贳贷史阙文殊庸送电天津条约徒夫尉律学危叶县宇小忽雷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