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雀头香的意思、雀头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雀头香的解释

即香附子。一种香料。《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立 登 为太子”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是岁 魏文帝 遣使求雀头香。”《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本草》以香附子为雀头香。此物处处有之,非珍也,恐别是一物。” 宋 梅尧臣 《赐酒》诗:“近亲龙尾道,远袭雀头香。”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莎草香附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雀头香,是中药“香附子”的别称,因其干燥根茎(块茎)的形态似麻雀头部而得名。以下是基于传统中医药典籍和植物学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名称释义与典籍记载

“雀头香”之名最早见于古代本草文献,指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其块茎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常有环节,顶端残留茎基,形如雀鸟头部,故得此名。

•《本草纲目》记载:“香附子,一名雀头香……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李时珍描述其“根上生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小如羊枣而两头尖”,形象契合“雀头”特征。

•《名医别录》(魏晋时期)亦将其列为中品,称其“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二、植物特征与药用部位

莎草为多年生草本,常见于田野、河岸等湿润地带。其药用部位为干燥根茎,采挖后需燎去毛须,沸水略煮或蒸透后晒干。药材特征包括:

  1. 外形:呈纺锤形,长1.5-3.5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具纵皱纹及6-10个隆起的环节;
  2. 质地:质硬,断面黄白色或红棕色,显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
  3. 气味:气芳香,味微苦。

三、药性功效与临床应用

雀头香(香附子)性平,味辛、微苦、甘,归肝、脾、三焦经,是中医“理气解郁”的核心药物:

•疏肝理气: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胀痛、胸闷不舒、脘腹胀痛等症,常配伍柴胡、白芍;

•调经止痛:为“妇科要药”,善治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多与当归、川芎同用;

•安胎止呕: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如《圣惠方》以香附配藿香、甘草治胎气不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挥发油(主要为香附子烯、α-香附酮等),具有镇痛、抗炎、调节子宫平滑肌及雌激素样作用。

四、文化关联与别名考据

除“雀头香”外,香附子尚有“莎草根”“雷公头”“三棱草根”等别名,均源于其植物形态或功效。唐代《海药本草》称其“生大秦国(古罗马),疗心腹冷痛”,说明其早期亦作香料使用,与“合香”传统相关。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2. 陶弘景《名医别录》(辑佚本,尚志钧辑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4. 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5. 唐慎微《证类本草》(华夏出版社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雀头香”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

一、植物学与中药材

  1. 基本定义
    雀头香是香附子的别称(),属莎草科植物,其干燥根茎可入药或作香料。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香附子别称还包括莎草、雷公头等。

  2. 形态特征
    根茎多呈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有6-10个隆起的环节,断面角质样或粉性,气香微苦()。

  3. 药用价值
    性味甘、微寒、无毒,传统中医用于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等()。


二、历史与文献记载

  1. 古代用途
    三国时期《江表传》记载,魏文帝曾遣使求取雀头香,说明其作为香料的历史地位()。宋代梅尧臣诗句“远袭雀头香”也印证了其文化意义。

  2. 名称争议
    部分文献(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认为雀头香可能并非香附子,但主流观点仍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准()。


三、其他解释(需谨慎参考)

有少数资料(如)提到“雀头香”为成语,比喻“才智虽小但有价值”,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传,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


雀头香主要指中药材香附子,兼具香料用途,历史文献记载丰富;成语用法需谨慎考据。如需进一步植物学细节,可参考《本草纲目》或现代药典()。

别人正在浏览...

保城辨卑不犯尺蠖求伸冲雨醇粹出头的椽子先烂得其所哉豆马发虑分杪怫然归潮鲑膳鲑蔬黑溲溲懽忭鼓舞黄袍加身碱水家生肖结歡进德脩业镜分鸾凤廐苑绢估狂喉毷氉马铺梅花墅门枢黾俯迷沉岷峨貊头气懑气歇群居穴处热恋人情恟恟涩道膳荤少溲十月怀胎四起八拜遂亡缩衄淟汩殄伤绨缯通邑统一战线往谢委去瓮鸡文面仙班先师庙销钝西沉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