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慤实”。朴实。《宋书·孔灵符传》:“慤实有材干,不存华饰。”《朱子语类》卷一一五:“慤实有志而又才敏者可与为学。”《红楼梦》第九三回:“所有奴子 包勇 ,向曾使用,虽无奇技,人尚慤实。”
悫实(què shí)是汉语中形容人品德质朴忠厚的形容词,核心含义为诚实、敦厚、不虚伪。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及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汉语大词典》
释为“恭谨诚实;朴实厚道”。
例证: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卫知生悫实,但付之。”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7卷第614页。
《辞源》
注“悫”为“诚笃、忠厚”,“实”为“真诚不虚”,合指“品性真诚敦厚”。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1253页。
《现代汉语词典》
标注为书面语,释义为“诚实;忠厚”。
来源:商务印书馆,第7版,第1082页。
从“心”从“壳”(kè),本义为“心志坚实”。《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悫者,谨也”,强调内心谨慎真诚。
本义为“充满”,引申为“真实不虚”。二字组合强化了“内在充实而外显敦厚”的品德特质。
《后汉书·刘般传》:
“以悫诚笃行,拜太中大夫。”
(以忠厚诚实的品行,授官太中大夫。)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卷39。
《宋史·欧阳修传》:
“性悫实,不为矫饰。”
(品性朴实忠厚,不做虚伪修饰。)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版,卷319。
敦厚、朴讷、诚笃、憨实
狡黠、虚伪、浮华、奸诈
多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品德,如:
“他为人悫实,从不欺瞒他人。”(当代文学用例)
常见于书面语及文学作品中,口语中多用“老实”“厚道”替代。
“悫实”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内在真诚与行为敦厚的双重推崇,是儒家“仁德”思想的具象化表达,至今仍用于褒扬质朴可信的人格品质。
“悫实”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uè shí,其核心含义为朴实。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悫”(意为诚实、谨慎)和“实”(意为真实、不虚)组成,整体强调性格或品质的质朴无华、诚恳可靠。
引证与用法
语境与延伸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对人物品格的书面化评价,如“为人悫实,不事浮夸”。
注意:不同文献中“悫实”可能写作“慤实”(异体字),二者含义相同。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义色彩。
柏陵白渠搬用暴残冰縠擘窠字不可不男称戈穪量窜点蹴伏大姨鼎成谛思断壁杜隔风虎虙妃刚兵鼓唇摇舌黑牢黉序后觉湖北省回拜箭风江界剿击胶乳贾欺籍居敬诎镌凿抗情空假浪士老马识途料人灵敏李膺杯路灯碌碌庸庸罗纨门杯穆满轻量级球式啓寤曲静三不归商衡周鼎勺水水监疏孽太博同舍兀的现疾説法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