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犯天威。谓挑起战争。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凉冬气劲,塞外草衰。逷矣 獯 虏,乘障犯威。”
“犯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冒犯天威”或“挑起战争”,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对权威(尤其是君主或上位者的威严)进行冒犯,或通过挑衅行为引发冲突。这一概念在古代多用于战争语境,如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中记载的“乘障犯威”。
延伸理解
使用场景
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对冲突事件的描述,例如: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强调遵守戒律,不触犯权威规范)。
相关成语
如“邪不犯正”“秋毫勿犯”等,均体现对规则或权威的敬畏。
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特定历史或文学语境中。若需具体案例分析,可结合权威古籍或专业词典进一步查询。
犯威,成语,形容违背威风、威严的规定或行为。常见于古代文献及现代口语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不敬畏权威,胆大妄为。
犯:部首犬,笔画4;威:部首女,笔画9。
《犯威》一词最早出自《汉书·卷十七·孝宣世家》:“凡服丧礼制皆倍省犯威,议申便宜。”后来在文言文及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犯威的繁体字为「犯威」。
在古时候,「犯」字是由「羊」和「凡」两个字组成,表示用羊的皮绳损害凡人。而「威」字的古字形则是一个人(「大人」)在上方,下方为「畏」,形象地表达了“威严使人畏惧”的意思。
1. 他犯威,对长官的指示毫不在意,这让大家非常气愤。
2. 这次事件是因为他们犯威,才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犯罪、威严、犯规、犯忌等。
胆大妄为、傲慢无畏、无礼等。
敬畏、恭敬、顺从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