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泥石流的意思、泥石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泥石流的解释

[mud-rock flow] 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碎屑物质经山洪冲击挟带而形成的短暂急流。对建筑物、公路、铁路、农田等有很大破坏作用

详细解释

山地在特大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冲击下,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多见于半干旱山地高原区。历时虽短暂,但来势凶猛,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人民日报》1981.4.9:“1950年的秋天,暴雨之后的 门头沟区 清水河 流域曾发生过泥石流。洪水卷着土沙石块奔腾而下,土地被冲毁,村庄消失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指在山区或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暴雨、冰雪融水或其他水源激发,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核心特征是具有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破坏力强。

一、核心定义与特征

  1. 基本构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泥石流被定义为“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经山洪冲击而形成的突发性急流”。它是一种高浓度的固液混合颗粒流,流体中固体物质体积含量通常超过15%,最高可达80%以上。

  2. 动力特性

    泥石流不同于普通洪水,其运动过程兼具黏性流体的整体搬运能力和重力作用的冲击力,能携带巨型石块并摧毁沿途障碍物。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指出,泥石流流速可达5–10米/秒,冲击力可达数百吨每平方米。

二、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

  1. 物质基础

    需具备大量松散堆积物(如风化岩屑、崩塌滑坡堆积物),地质构造破碎带更易形成物源。《工程地质手册》强调,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及植被覆盖率低的坡地是物源主要积累区。

  2. 水源触发

    强降雨(尤其是小时雨量>50mm)或冰雪快速融化是主要诱因。中国气象局《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规范》明确将短时暴雨列为泥石流一级预警指标。

三、灾害属性与分类

  1. 灾害链特征

    具链式成灾效应,可演变为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中国自然灾害图集》将其归类为“山地-河谷灾害系统”的核心灾种,强调其对交通、聚落的毁灭性破坏。

  2. 科学分类

    按流体性质分为黏性(固液高度混合)和稀性(近似浑水);按成因则有暴雨型、冰川型、溃决型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灾种,要求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权威来源说明

本文定义综合引自《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国家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行业标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规范》(GB/T 34399-2017),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质出版社公开研究报告,符合学术与政策文件的权威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定义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流体具有高密度和强破坏力,介于山洪与滑坡之间。

形成条件

  1. 地形条件:陡峭的山坡或沟谷,便于水流汇集和快速流动。
  2. 松散物质:地表需有丰富的松散岩土体、碎石等固体物质。
  3. 水源: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或冰雪融水,提供动力条件。

分类

特点与危害

扩展说明

泥石流中固体物质体积占比通常超过15%,部分可达70%~80% 。其发生区域多集中在陡峭山地或高原,如我国西南地区。

如需进一步了解预防措施或典型案例,可参考相关权威地质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苦矮胖哀艳聱聱百战无前陂淀跰跚便门桥不恤人言布怨长活朝拱绰有余裕出镇賧佛祷雩痶痪颠实丁若饭锅公务害口孩气海域鸿才滑腻接吻基金会金燧极视开球刊铸兰石龙镳盟鸥妙教母本内亲外戚签告起电秋子企业形象上年晌睡山英少少蛇穿奢摩它舍然失陪束楚枢近蒜发腾地誊画蹄趹王命违隔嗡嗡营营小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