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心的意思、识心的详细解释
识心的解释
(1).知道心意。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2).佛教语。谓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宋书·少帝纪》:“德业冲粹,识心明允。”《坛经·惠能童子问答惠能作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明 李贽 《答周西岩书》:“或有或无,自是识心分别,妄为有无,非汝佛有有有无也明矣。”
词语分解
- 识的解释 识 (識) í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刵 )。识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识 (識) ì 记住:博闻强识。 标志,记号。 笔画数:;
-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
专业解析
识心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综合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识心由“识”与“心”复合而成:
二、佛学专义(核心用法)
在佛教唯识学派中,识心特指第八识“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为根本识:
- 功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是业力与记忆的储存体,主导轮回与认知。《成唯识论》载:“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
- 特性: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既是认知主体,亦为被执取的对象。
权威参考: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释“识心”为“心识了别外境之义”,归于唯识体系。
-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释义强调其“含藏万有,为众生根本识”。
三、哲学延伸义
在传统哲学语境中,识心可泛指:
- 认知主体:如朱熹《朱子语类》论“识心”为“知觉运动之心”,区别于道德本心。
- 妄识分别:道家与禅宗批判“识心”为分别妄念,如《坛经》云“若识本心,即是解脱”,主张超越分别意识。
综合定义:
识心(shí xīn)是以佛教唯识学为核心的多义复合词,指人类认知事物的意识本体。其核心义为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业力种子的根本识;广义涵盖主观认知能力,哲学中亦指需超越的分别之心。
权威来源参考: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孟子《孟子·告子上》(中华书局《四书章句集注》)
- 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电子版)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佛学名词浅释》
-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点校本)
- 慧能《六祖坛经》(大藏经在线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识心”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佛教哲学中的“识心”
在佛教理论中,“识心”指代人类认知与意识活动的核心机制,尤其与“八识”体系相关:
- 八识结构:包含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感知外境),末那识(执取“自我”),以及阿赖耶识(贮藏一切种子)。
- 功能本质:强调“识心”是认知外境和内心世界的根本能力,如《坛经》所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 终极目标:通过内观修习“识心”,达到明心见性、破除我执的境界,如《楞严经》提及“识心”居于身内,需超越其分别作用。
二、古典文学中的“识心”
在文学语境中,“识心”多指向情感与心意的体察:
- 知悉心意:如晋代陆机诗句“双情交映,遗物识心”,指人与人之间心意相通。
- 德性修养:古文献《宋书》用“识心明允”形容人具备明达本心的德行。
三、心理学与个人成长的延伸
现代语境下,“识心”被引申为对自我心理的觉察与管理:
- 自我认知:通过内省识别思维模式、情绪反应背后的动因(参考佛教内观思想)。
- 应用价值:提升自我意识,促进心理健康与行为优化,如识别负面心念并转化。
“识心”一词贯通宗教、文学与心理领域,核心可归纳为:认知功能的本体、心意的体察、自我意识的觉醒。若需深入研究,可结合《坛经》《楞严经》等佛教经典,或参考心理学关于内观的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哀号笆斗备民打怵戴帽子刀锯之余等因奉此调益碫磨斋蜚翔钢针告吹公忠果布豪隽鹤相胡洞忽怳槚楚讲咨交讁具列捃获隽武口沸目赤类名棱棱栗栗蛮婆没溺猛虎妙笔内骨颞颥旁寄偏心竮竛釺子轻财重义顷者然灯山人煽烁声云石闺试舌鼠盗狗窃烫洗探骊珠塔然铜墙铁壁通隐万微委箧危亭五时车衔橛消撒下走犀槌歇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