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苏武 与 李陵 的并称。 唐 韩愈 《荐士》诗:“五言出 汉 时, 苏 李 首更号。”《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语曰‘ 苏 李 居前, 沉 宋 比肩’,谓 苏武 、 李陵 也。” 清 周亮工 《何省斋太史诗序》:“ 苏 李 属和之篇, 鲍 谢 酣吟之响。”
(2). 唐 苏味道 、 李峤 及 苏颋 、 李乂 的并称。《新唐书·苏味道传》:“ 苏味道 , 赵州 欒城 人。九岁能属辞,与里人 李嶠 俱以文翰显,时号 苏 李 。”《新唐书·苏颋传》:“时 李乂 对掌书命,帝曰:‘前世 李嶠 、 苏味道 文擅当时,号 苏 李 ;今朕得 頲 及 乂 ,何愧前人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苏李》:“ 汉 时 苏武 、 李陵 称‘ 苏 李 ’; 唐 时 苏味道 、 李嶠 亦称‘ 苏 李 ’; 明皇 时, 苏頲 、 李乂 对掌文翰, 明皇 亦称为‘ 苏 李 ’。”
"苏李"在汉语词典和古典文学研究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均指向中国西汉时期的两位历史人物及其文学关联:
人物身份
"苏"指苏武(前140年—前60年),西汉使臣,因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坚守气节不屈;"李"指李陵(前134年—前74年),西汉将领,李广之孙,后兵败投降匈奴。两人在匈奴境内有交往记录,传世文献中载有他们赠答的诗文。
历史典故
二人故事见于《汉书·苏武传》,记载李陵劝降苏武未果,后于苏武归汉时作别,留下"异域之人,壹别长绝"的悲叹。这一典故成为后世诗歌中"忠贞与无奈"的象征,如白居易"苏武李陵并我身"(《读李杜诗集》)。
作品指代
"苏李"特指署名苏武、李陵的赠答诗,共20余首(如《苏武诗四首》《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收录于《文选》。内容多抒写离愁、家国之思,代表作为"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李陵录别诗》)。
文学史地位
这些诗被视为五言诗成熟期的标志,钟嵘《诗品》称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流"。但自南朝颜延之起,学者多质疑为后人伪托,实际可能成于东汉末。
艺术影响
其悲慨沉郁的风格深刻影响建安文学(如曹植《赠白马王彪》),杜甫"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亦印证其诗史地位。
现代学界普遍认为"苏李诗"非本人所作,而是东汉文人借其名抒怀的产物。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指出,诗中"江汉""弦歌"等意象与西汉语境不符,更贴近汉末文人创作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苏李”一词在历史上有两种主要并称,分别指代不同时期的著名人物,具体解释如下:
“苏李”的两种指代需结合语境区分:
奥处暴露无遗抃跃比肩并起兵陈宾至如归玻璃纤维残兵长吉体城苑称愿持钵赤车揣时度力爨桐大运电烻懂得敦固阨曲二八幡薄風閘纷奢佛氏戈旗姑负衮叠酣色黑单合延恢廓大度嘉课讲图阶沿谨宣坰牧计上心来酒囊饭包九头纪老生子陋固荦角落景旅游资源麪圪瘩披发缨冠青龙疏穷兵上行下效史谍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痛于骨髓推轮捧毂土贼揾钱无出头侠奴习静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