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俸银和养廉银的合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文正》:“公以清介持躬,自俸廉外,毫不沾取。”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一》:“迨稍值事变,不得已而议开捐例,议减俸廉,议令州县摊捐各款,所得甚隘,而其弊不可胜穷也。”
“俸廉”是清代官员薪酬制度中的复合概念,由“俸银”与“养廉银”两部分构成,主要用于规范官吏收入并倡导廉政。其核心含义如下:
俸银
指官员的法定基本俸禄,源自历代朝廷发放的固定薪俸。例如,清代正一品官员年俸为白银180两。此部分金额较低,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养廉银
雍正时期推行的补充性津贴,数额可达俸银的10-100倍。据《清会典》记载,总督级别的养廉银可达1.3万至2万两。此举旨在通过高额补贴减少官员贪腐,体现“以俸养廉”的制度设计。
制度意义
该制度将官员收入透明化,同时通过经济手段约束权力滥用。历史学者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中指出,俸廉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薪酬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词源考证
《汉语大词典》将“俸廉”定义为“官吏的俸银和养廉银的合称”,强调其作为历史专有名词的语用范畴。该词现多用于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学术领域。
“俸廉”是清代官员薪酬体系中的专有名词,指俸银和养廉银的合称。以下是综合解释:
构成与定义
历史背景
清代初期官员俸禄微薄,导致普遍腐败。雍正帝推行“养廉银”制度,从地方税收中划拨资金,根据官职高低、地区贫富分配。例如总督年养廉银可达2万两,而普通知县约千两。
文献例证
制度意义
该制度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遏制腐败,但实际效果受财政状况和官员操守影响。养廉银的发放往往依赖地方税收,导致区域差异显著。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官职的俸廉标准或相关历史事件,可参考《清史稿》《清会典》等文献。
霭峰北落师门贝叶文别置一喙比例冰台惨鸷刻覈常节惩劝沉吟章句带下医道旁苦李大查科平原點用丢三拉四耳聪目明反求诸己贩运浮彩戆人割没钩通官复原职孤士洪饮画革驩动焕扬奬説荆妇决赛口内癞头蟆老生儿量材录用岭岗淋踢临照蒙族苗薅渺远内畅耆德轻世穷悴饶勇辱游山谿烧畬首告梳帚酥签踏红添油炽薪旺兴慰纳鰕魁小白脸儿小动心烦虑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