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蒙族汉语 快速查询。
蒙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全称为"蒙古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该族称源自"蒙古"一词的音译,本义为"永恒之火",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对漠北部落的记载。其核心内涵包括以下五个维度:
族称渊源
蒙古族自称"ᠮᠣᠩᠭᠣᠯ"(Mongγol),元代文献《蒙古秘史》记载其族源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的"蒙兀室韦",经历史演变形成统一民族共同体。
地域分布
作为跨境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等8省区设有自治州、县。据2020年人口普查,中国境内蒙古族人口约629万,占少数民族总人口5.08%。
语言文字
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现行蒙古文字为13世纪创制的回鹘式蒙古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规定,蒙古语言文字与汉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历史贡献
该民族建立的元朝(1271-1368)首次实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格局,在天文历法(《授时历》)、军事制度(千户制)、交通建设(驿站系统)等方面留下重要文化遗产。
文化特征
以"那达慕"大会为标志性节庆,包含摔跤、赛马、射箭"男儿三艺"。传统民居蒙古包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游牧文明生态智慧。
“蒙族”是“蒙古族”的简称,属于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蒙族即蒙古族,其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史书《旧唐书》,称为“蒙兀室韦”。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拥有传统文字“回鹘式蒙古文”,现主要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辽宁、吉林等省区,以及蒙古国全境,全球总人口约1200万(中国境内约630万)。
蒙古语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大方言,现行蒙古文以回鹘字母为基础演变而来。中国于1947年设立内蒙古自治区,为蒙古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爱幸包围驰逐荡气回肠担舁德体掉个儿调讥钓角雕桐滴点顶门眼定西番低颜都内藩车方枘圆凿凡聋肥溜溜凤冠粟宓妃刚敏光景光昭孤门寒抖抖合城豁落图缄书锦还眷遇攫閷坑煞苦辛礼爱戮人慢憧民柄明昭墨蒙烹炰桥泄气不过乞儿乘车起尸权许曲衡取乐荣怀软尘土圣哲瘦身贪酷推论頽溏瓦楞伍列下马冯妇相好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