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roportion;scale]
(2) 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比例失调
(3) 指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
(4) [same example]∶相同的例子
今后有似此比例,皆不许受
(1).谓比照事例、条例。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三状》:“夫以资涂用人,不问能否,比例从事,不顾是非,此最国家之弊法。”《明史·姜志礼传》:“继此而封,尚有 瑞 、 惠 、 桂 三王也,倘比例以请,将予之乎?不予之乎?”
(2).可作比照的事例、条例。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於下第。法令比例,吏断决也。文吏治事,必问法家。”《南齐书·王僧虔传》:“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復具言。”《红楼梦》第二二回:“ 贾璉 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竟糊涂了!现有比例。那 林妹妹 就是例。往年怎么给 林妹妹 做的,如今也照样给 薛妹妹 做就是了。’”
(3).比拟;比较。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夫古之作者,择言以对待,援义以比例,虽在约举,罔不昭灼。”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编第四章:“观诸工,则洋货成自机器,物美价亷,最易畅铺,旧日製造之款式既拙,费工且较洋货尤多,不待比例已可决其必败。”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他的‘哭庙’,用近事来比例,和前年《新月》上的引据三民主义以自辩,并无不同。”
(4).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如:合唱队里女学生比例太高,要增加男生。
(5).两个同类数相互比较,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如:这个牧区,成人与儿童的比例约为三比一。
(6).指一种事物受他事物影响,而随之增减升降的关系。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生活之于苦痛,二者一而非二,而苦痛之度,与主张生活之欲之度为比例。”
(7).当两个比a:b和c:d的比值相等时,称这四个量a、b和c、d成比例,记作a:b=c:d。
比例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其核心含义指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部分与整体的对应关系。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语言学解释,具体释义如下:
指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或份额,强调局部与全局的对应性。
例证:
“员工中女性的比例超过6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或一组数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对比关系,数学符号为 $a:b=c:d$ 或 $frac{a}{b}=frac{c}{d}$。
例证:
“地图比例尺 1:10000 表示图上1厘米对应实际距离100米。”
来源: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术语表
描述群体构成(如人口年龄比例、男女比例),引用国家统计局《统计用术语》定义。
指构图中的尺度协调关系(如黄金比例 $phi approx 1.618$),参考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基础理论》。
分析成本收益占比(如资产负债率),依据《经济学原理》(曼昆著)中的比率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
① 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② 指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
参考资料:
“比例”是数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数学定义
指两个比(ratio)之间的相等关系。若两组数的比值相等,则称它们成比例,记作 $a:b = c:d$。例如:若 $frac{2}{3} = frac{4}{6}$,则称 2:3 和 4:6 成比例。
基本性质
表达形式
可用分数($frac{1}{4}$)、百分数(25%)、比率符号(1:4)或文字(“四分之一”)表示。
应用场景
扩展概念
示例:若某配方要求面粉与水的比例为5:2,则5千克面粉需配2千克水,按比例可扩展为10千克面粉配4千克水。
摆谱儿搬驳被卷宸奎吃飞利赤仄钱冲位椽栋闯练断子绝孙方帐赋予刚气光怪陆离国高滑轨黄骢少年皇帝忽杪蹐地局天解韨击叩景功景迹人敬如上宾抉示蹶张士科责躶体铓辉慢游毛目鸟焚鱼烂蓬科前尘锵锵怯挠耆耉气魄劝善黜恶人师揉莒桑叉扇火止沸神话故事使官蚀啮守株待兔数念姝颜通曹剸断妥首帖耳纬帽微学文法吏闲钱补抓篱闲冗跣行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