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不苟同时俗的高士。语出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九:“岂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时!”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一:“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唐 孟郊 《长安旅情》诗:“下有千朱门,何门荐孤士?”
“孤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古典文献及搜索结果综合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指不苟同时俗、坚守独立品格的高尚之士,常带有孤独或不被世俗理解的色彩。该词源自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诗,后多见于唐代诗文。
文学源头
最早出自三国魏阮籍《咏怀》第四十九首:“岂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时!”。这里的“孤行士”即“孤士”,强调特立独行的精神。
唐代用例
若需进一步探究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语境,可参考《阮籍集》或唐代诗文注解。
《孤士》这个词指的是一个人独自生活、思考和行动的人。他通常追求独立和自由,不愿过多与人为伍。
《孤士》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子”,它位于左侧。它的笔画数是12画。
《孤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书中。在这本古代哲学著作中,庄子描述了孤独而自由的个体,称其为“孤士”。
《孤士》的繁体字为「孤士」。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孤士的写法略有不同。孤字在古文中写作「呴」或「雇」,士字写作「⿰土㐅」或「⿰土㖠」。
1. 他是一位孤士,经常独自思考人生的意义。
2. 孤士在寂静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3. 他的行为举止总是散发出孤士的气质。
1. 孤独:形容一个人独自一人,没有伴侣或朋友。
2. 孤僻:形容一个人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交往。
3. 孤立:指与外界隔绝,被置于单独的状态。
1. 隐士:和孤士类似,指远离尘嚣的人。
2. 独行者:指在行动和思考上独立的人。
3. 独居者:指一个人单独居住,没有家人或伴侣。
1. 合群:与孤士相反,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共处、交往。
2. 陪伴:与孤士相反,指与他人一同度过时间,互相支持和关心。
3. 交际:与孤士相反,指与他人交流、交往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