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节的意思、常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节的解释

(1).谓常有节制。《大戴礼记·诰志》:“天生物,地养物,物备兴而时用常节。”

(2).一定的时节。 汉 王粲 《务本论》:“种有常时,耘有常节,牧有常期。”

(3).一定的节度。 晋 陆机 《演连珠》:“动循定检,天有可察,应无常节,身或难照。” 宋 叶适 《黄端明谥简肃议》:“公儼然庄重,坐立有常处,不倾侧跛倚,语默有常节,不戏言苟笑。”

(4).固有的操节。《汉书·王莽传上》:“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周书·杨宽传》:“太宰见爱以礼,人臣之交耳。今日之事,事君常节。”《北史·王紘传》:“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故臣不死。”

(5).正常的节律。 章炳麟 《辨诗》:“乐府或时无韵,是犹《周颂》诸篇,不应常节,盖其逗留曲折,非韵所持,固诗之特异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常节”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1. 常有节制
    指行为或事物的规律性约束,如《大戴礼记·诰志》中提到“时用常节”,强调自然规律的节制性、3、。

  2. 一定的时节或节度
    表示固定的时间或规律,如汉代王粲在《务本论》中描述农事“耘有常节”,晋代陆机《演连珠》中提及“动循定检”以强调节度、3、。

  3. 固有的操节
    指人坚守的品德与原则,如《汉书·王莽传》中赞扬谦逊退让为“公之常节”,《北史》中亦有“君亡臣死,自是常节”的表述、3、。

  4. 正常的节律
    多用于描述生理或自然规律,如宋代叶适在《黄端明谥简肃议》中强调“语默有常节”,指言行符合常规节奏、。

  5. 应用扩展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日常节俭行为,如提到的“雨水利用”与“设备节水”等生态措施。

该词核心围绕“规律、约束、操守”展开,既可用于抽象的道德规范(如个人修养),也可指具体的时间规律(如农事安排)。若需深入古籍例证,可参考《大戴礼记》《汉书》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常节(cháng ji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常常遵守节日,常常遵守礼仪。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常:心字旁(⺖),五笔编码:34125123 - 节:艹字头(艸),五笔回数字:1221134 来源: 常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规范。它代表了一个人对于节日和礼仪的尊重和遵循。 繁体: 常节在繁体中写作「常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常节汉字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除了书写手法多采用隶书或篆书的风格。 例句: - 我们应该常节敬神,不仅在节日,还应在平日。 - 他对待长辈总是保持常节,非常尊重。 组词: 常节可以组成一些其他词语,例如「常识」、「准时」等。 近义词: - 遵守 - 遵循 - 尊敬 - 随礼 反义词: - 不守节 - 不遵循 - 无礼 - 无节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