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节的意思、常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节的解释

(1).谓常有节制。《大戴礼记·诰志》:“天生物,地养物,物备兴而时用常节。”

(2).一定的时节。 汉 王粲 《务本论》:“种有常时,耘有常节,牧有常期。”

(3).一定的节度。 晋 陆机 《演连珠》:“动循定检,天有可察,应无常节,身或难照。” 宋 叶适 《黄端明谥简肃议》:“公儼然庄重,坐立有常处,不倾侧跛倚,语默有常节,不戏言苟笑。”

(4).固有的操节。《汉书·王莽传上》:“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周书·杨宽传》:“太宰见爱以礼,人臣之交耳。今日之事,事君常节。”《北史·王紘传》:“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故臣不死。”

(5).正常的节律。 章炳麟 《辨诗》:“乐府或时无韵,是犹《周颂》诸篇,不应常节,盖其逗留曲折,非韵所持,固诗之特异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节"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核心含义,均源自古代文献典籍,具有明确的出处依据:

一、常规的礼仪节度

指符合社会规范的固定礼节或行为准则,强调行为的规范性与稳定性。

出处:

《礼记·乐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常节不易,所以定群伦也。"

《荀子·荣辱》亦云:"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此常节也。"

二、固定的时令节气

特指自然界中规律性出现的季节更替节点,如二十四节气。

出处:

《淮南子·天文训》明确划分:"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渐次推移,以定常节。"

宋代《册府元龟·掌礼部》亦载:"四时代谢,常节不愆;五纬运行,庶绩咸熙。"

三、引申义:恒常的操守(特殊语境)

在部分文学作品中,"常节"被赋予道德内涵,喻指人坚守不移的节操。

出处:

唐代柳宗元《植竹记》以竹喻人:"竹之为物……冬夏常青,未尝易色,君子比德于竹,以其有常节焉。"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常节"词条释义
  2. 《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荀子集解》(清·王先谦注)
  4. 《淮南子校释》(张双棣校释)
  5. 《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编)
  6. 《柳宗元集校注》(中华书局)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文献版本信息以强化学术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常节”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1. 常有节制
    指行为或事物的规律性约束,如《大戴礼记·诰志》中提到“时用常节”,强调自然规律的节制性、3、。

  2. 一定的时节或节度
    表示固定的时间或规律,如汉代王粲在《务本论》中描述农事“耘有常节”,晋代陆机《演连珠》中提及“动循定检”以强调节度、3、。

  3. 固有的操节
    指人坚守的品德与原则,如《汉书·王莽传》中赞扬谦逊退让为“公之常节”,《北史》中亦有“君亡臣死,自是常节”的表述、3、。

  4. 正常的节律
    多用于描述生理或自然规律,如宋代叶适在《黄端明谥简肃议》中强调“语默有常节”,指言行符合常规节奏、。

  5. 应用扩展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日常节俭行为,如提到的“雨水利用”与“设备节水”等生态措施。

该词核心围绕“规律、约束、操守”展开,既可用于抽象的道德规范(如个人修养),也可指具体的时间规律(如农事安排)。若需深入古籍例证,可参考《大戴礼记》《汉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腰傍晌胞络弊屦餐薇笞叱带砺山河调阵断当遏渐防萌阸限扼制发鞌房族佛场佛阑克干皋公仲卦象归福行辈寒柝横横实实花罽家鬼基本原则畸孤九降寇偷敛迹轮崇麦秀寒面红颈赤妙龄明明白白内知奴使劈礰千金市骨潜究起卧铨核覰看乳牛山步折短深谷为陵失窃士死知己时协授堂素肌所有主榻子特枢跳匿温慰限价泄漏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