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常有节制。《大戴礼记·诰志》:“天生物,地养物,物备兴而时用常节。”
(2).一定的时节。 汉 王粲 《务本论》:“种有常时,耘有常节,牧有常期。”
(3).一定的节度。 晋 陆机 《演连珠》:“动循定检,天有可察,应无常节,身或难照。” 宋 叶适 《黄端明谥简肃议》:“公儼然庄重,坐立有常处,不倾侧跛倚,语默有常节,不戏言苟笑。”
(4).固有的操节。《汉书·王莽传上》:“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周书·杨宽传》:“太宰见爱以礼,人臣之交耳。今日之事,事君常节。”《北史·王紘传》:“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故臣不死。”
(5).正常的节律。 章炳麟 《辨诗》:“乐府或时无韵,是犹《周颂》诸篇,不应常节,盖其逗留曲折,非韵所持,固诗之特异也。”
“常节”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常有节制
指行为或事物的规律性约束,如《大戴礼记·诰志》中提到“时用常节”,强调自然规律的节制性、3、。
一定的时节或节度
表示固定的时间或规律,如汉代王粲在《务本论》中描述农事“耘有常节”,晋代陆机《演连珠》中提及“动循定检”以强调节度、3、。
固有的操节
指人坚守的品德与原则,如《汉书·王莽传》中赞扬谦逊退让为“公之常节”,《北史》中亦有“君亡臣死,自是常节”的表述、3、。
正常的节律
多用于描述生理或自然规律,如宋代叶适在《黄端明谥简肃议》中强调“语默有常节”,指言行符合常规节奏、。
应用扩展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日常节俭行为,如提到的“雨水利用”与“设备节水”等生态措施。
该词核心围绕“规律、约束、操守”展开,既可用于抽象的道德规范(如个人修养),也可指具体的时间规律(如农事安排)。若需深入古籍例证,可参考《大戴礼记》《汉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