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贝叶文的意思、贝叶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贝叶文的解释

书写于叶上的文字。指佛经。 唐 刘长卿 《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诗:“归共 临川 使,同翻贝叶文。” 元 王恽 《湘云弥月》诗:“春风暖透青綾被,初度祥开贝叶文。” 清 龚自珍 《奴史问答》诗:“尚不见主人之眉髮美与丑,惟闻喃喃呢呢朝诵贝叶文,夕诵贝叶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贝叶文"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贝叶)上的佛教经文或文献。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

贝叶文(貝葉文):

指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的文字。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常用贝叶抄写佛经,故特指佛教经典。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卷,第12页。


二、词源与字形解析

  1. "贝叶"

    • 贝:指"贝多罗树"(梵语Pattra 的音译),一种棕榈科植物,其叶片经处理后可用于书写。
    • 叶:本义为植物叶片,此处指贝多罗树的加工叶片。
    • 字形演变:"贝"为象形字,甲骨文形似贝壳;"叶"从艸(艹),枼声,表示植物叶片。
  2. "文"

    • 本义为纹理、文字,引申为文献、典籍。
    • 构字逻辑:甲骨文像交错纹路,后专指文字记录。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1. 载体起源

    贝叶写经传统源于古印度(约公元前5世纪),因纸张未普及,贝叶成为佛经主要载体。其制作需经蒸煮、晾晒、压平等工序,书写用铁笔刻写后涂墨,可保存数百年。

  2. 传入中国

    随佛教东传,贝叶经于汉代传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书于贝多树叶",唐代玄奘取经亦携回大量贝叶经卷。现存最早实物为新疆出土的5-6世纪梵文《法华经》残片。

  3. 文化象征

    • 宗教意义:被视为"法宝",代表佛法的神圣性。如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吐蕃时期梵汉对照贝叶经(现藏大英图书馆)。
    • 学术价值:贝叶文涵盖佛典、医学、天文等内容,是研究古代南亚文化的关键史料。例如西藏布达拉宫藏有十万余页贝叶经,含稀见密宗文献。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经三藏、律五部,皆书贝叶,贮藏宝函。"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四。

  2. 《释氏要览》(宋·道诚):

    "西方无纸,以贝多树叶书经文,故曰贝叶文。"

    来源:《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


五、现代研究与保护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明清时期贝叶经2000余页,含巴利文、傣文等语种。2013年"西藏贝叶经保护项目"启动,对1.4万叶濒危经页进行数字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将贝叶经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候选项目。


"贝叶文"不仅指物质载体,更承载佛教传播史与跨文化交流记忆。其释义需结合文献学、考古学及宗教史,体现汉语词汇的深层文化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贝叶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贝叶文指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的文字,特指佛经。古代佛教经文常以贝叶为载体,因此该词成为佛经的别称。

  2. 词源与历史背景

    • “贝叶”:即贝多罗树的叶子,古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常用其干燥叶片刻写经文。
    • 文化关联:佛教传播过程中,贝叶因耐久性成为记录经典的主要材料,故“贝叶文”逐渐代指佛经内容。
  3. 文学引用与示例

    • 唐代诗人刘长卿《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提到:“归共临川使,同翻贝叶文”,体现佛经翻译与传播的场景。
    • 清代龚自珍《奴史问答》中“朝诵贝叶文,夕诵贝叶文”,则反映对佛经的日常诵读。
  4. 现代释义与使用
    现代语境中,“贝叶文”仍保留其古典含义,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指代佛经或与佛教相关的文献。

  5. 扩展说明
    贝叶经作为实物,至今在佛教文物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西藏、印度等地仍存有千年贝叶经原稿,印证了这一词汇的深远影响。

总结来看,“贝叶文”是兼具物质载体与文化象征的词汇,既指向具体的贝叶经文,也承载佛教传播的历史印记。

别人正在浏览...

白眼窝暴慠抱瑟不吹竽边衅表起不餍陈古刺今雠阅楚练大惊小怪蹀堶胴胴东越宫辟贡余国旗古文观止还责寒庖寒栖韩掾合秀洪造化生女回口回转家王近东静钝晋惠闻蛙巾几金蕖鐍闭爵饧龙雕凤咀罗刹没头没尾猛劲迷闷魔魅匿控牛尾狸盘龙喷粪朋人铺衬迁奉乔桀且权岂肯晴熏人生何处不相逢三殿释道水渌渌殊物睢园天阵韡爗纤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