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俸禄。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恒王置产》:“其俸粢,除日用外,皆置买田产屋庐,岁收其利。”
俸粢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俸”与“粢”二字组合而成,专指以粮食形式发放的官员俸禄。以下从词源、释义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解:
俸(fèng)
指官吏的薪给,即现代所谓“俸禄”。
《说文解字》释:“俸,禄也。”
来源:汉典网「俸」字条(链接)
粢(zī)
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谷物,后泛指粮食。
《周礼·天官·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以时入之,以共粢盛。”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周礼》原文(链接)
俸粢特指以谷物形式支付的官员俸禄,是古代实物俸禄制度的体现。其核心含义为:
官吏俸禄中的粮食部分,尤指粟、黍等主食作物。
《礼记·王制》载:“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 郑玄注:“禄,俸粢也。”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礼记正义》
汉代俸禄制度
汉代官员俸禄以“石”计量,如“二千石”即指年俸二千石谷物(粟米)。《汉书·百官公卿表》明确记载俸级与粮食挂钩。
来源:《汉书》卷十九(链接)
唐代法律文献
《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监临之官,受所监临财物者,一尺笞四十……若以威力强乞取者,准枉法论。” 疏议强调俸粢乃合法所得,额外索取即属贪赃。
来源:中华典藏《唐律疏议》卷十一(链接)
“俸粢”一词至宋以后逐渐被“俸米”“禄米”取代,但其反映的古代俸禄实物化特征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粮食作为俸禄主体,体现了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亦与“食邑”“职田”等制度互为补充。
参考: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俸禄篇》论及“汉唐俸给以谷粟为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结论:俸粢是古代官吏俸禄的粮食部分,作为实物薪酬的核心形式,贯穿秦汉至隋唐时期,是研究中国古代职官与经济制度的关键词。
“俸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俸粢”读作fèng zī,由“俸”(官员的薪水)和“粢”(谷物,泛指粮食)组成,整体意为官员的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俸收入。例如清代文献《啸亭杂录·恒王置产》中提到:“其俸粢,除日用外,皆置买田产屋庐,岁收其利。”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汉语语境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意义与“俸禄”一致,但更强调俸禄的粮食属性(古代俸禄常以粮食形式发放)。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官员与百姓的关系”,但这一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误读。建议以清代文献和主流词典解释为准。
“俸粢”是古代对官员俸禄的书面表达,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啸亭杂录》等清代文献原文。
百纵千随霸留扳翻保儿赤边柝篦头铺伯季布化参光除掉戳子畜种存亡续绝啖尝诞兴大秋大渊献调谎逗教斗辟反而放任房檐放志朏朒匪他鬼戎咕呶沽虚海贼衡庐黄龙汤火谷脚费烬燃酒鎗急于事功举目无亲客堂临监盘坝赔小心凭览茜红起风秋风客上尉绶花岁课损减叨教讨缺题剑体循环痛伤通语退损五众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