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众的意思、五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众的解释

(1).指司陡、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属吏。《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郑玄 注:“众,谓羣臣也。” 孔颖达 疏:“言用此上五官,使各守其所掌上之羣众也。”

(2).佛教语。出家的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法苑珠林》卷十六:“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復别受。”

(3).佛教语。“五藴”的旧译。《法华经·譬喻品》:“分别説诸法五众之生灭。” 吉藏 疏:“以五法和聚,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 南朝 梁武帝 《喻梦》诗:“甘寝随四坐,盖睡依五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在汉语词典学与佛教术语范畴中,“五众”特指佛教教义中构成有情众生的五种基本要素,又称“五蕴”(梵语:Pañca-skandha)。这一概念源于古印度哲学,后成为佛教分析生命现象的核心理论。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五众(五蕴)指众生身心存在的五种聚合成分:

  1. 色蕴(Rūpa):物质层面,包含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形体与感官对象。
  2. 受蕴(Vedanā):感受作用,涵盖苦、乐、不苦不乐等情绪体验。
  3. 想蕴(Saṃjñā):概念认知,即对事物表象的识别与命名。
  4. 行蕴(Saṃskāra):意志造作,包括思虑、意向等心理活动。
  5. 识蕴(Vijñāna):意识分别,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六识功能。

典籍依据:

《大乘广五蕴论》云:“蕴者,积聚义……谓色受想行识,摄一切有为法。”

《法华经·方便品》亦载:“观彼五众如幻化,远离诸相得解脱。”


二、哲学内涵

五众理论揭示众生由五类因缘暂时聚合而成,并无独立不变的“我”(无我观)。《杂阿含经》强调:“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 此说破除对“常、乐、我、净”的执念,为佛教修行的理论基础。


三、与其他概念的关联


四、学术参考来源

  1. 佛教经典:
    • 《大乘广五蕴论》(世亲菩萨造)
    •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
    • 《杂阿含经》(求那跋陀罗译)
  2. 权威辞书: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五众即五蕴,谓色受想行识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五蕴说为分析生命结构之根本框架。”

“五众”作为佛教核心术语,既是对生命现象的分解说明,亦指向“缘起性空”的终极哲理。其释义需严格依据原始佛典及历代注疏,避免脱离语境的主观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

“五众”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一、古代官职属吏

指周代天子设立的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属吏,统称为“五众”。这一说法源自《礼记·曲礼下》,郑玄注“众”为群臣,即五官各自管辖的官员群体。


二、佛教术语

  1. 出家五众
    包括佛教中五类出家修行者:

    • 比丘(成年男性僧人)
    • 比丘尼(成年女性僧人)
    • 式叉摩那(学戒女)
    • 沙弥(未成年男性僧人)
    • 沙弥尼(未成年女性僧人)
      此分类见于《法苑珠林》等佛典。
  2. 五蕴旧译
    佛教早期将“五蕴”(色、受、想、行、识)译为“五众”,后改为“五蕴”。


三、隋代佛学教育机构

隋文帝为推广佛教义学,在长安设立五类佛学研究机构:


“五众”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涉及古代官制、佛教术语及历史机构三类。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佛经典籍或隋代佛教史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皎皎北司辨裁测地线长壍潮汛道曲颠困顶班断袖分桃放软顽犯傻福不重至,祸必重来干索高斗梗泛萍漂跟着狗食頮面奬育搅搅角觜精巢锦片前程可喜孔雀翎枯挛两合土筣笓理该陋浅麻条门子钱民保于信能个怒叱钤韬乾相思青鸾清事漆烛麇集踆巡善觉赡洽杓倈声气相求施事市引输尿管摅吐私生子天涯海角天真烂熳体癣童弱谐调邪欲心包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