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讨西征的意思、东讨西征的详细解释
东讨西征的解释
同“ 东征西讨 ”。 唐 杨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学劒,丱岁论兵,以身许国,东讨西征。” 元 刘致 《新水令·代马诉冤》套曲:“便休説站驛难为,则怕你东讨西征那时节悔。”
词语分解
- 东的解释 东 (東) ō 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东方。东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东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东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道主(泛指
- 征的解释 征 (③征⑦徵) ē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 收
网络扩展解释
“东讨西征”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拼音:dōng tǎo xī zhēng
- 释义: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与“东征西讨”同义,形容四处征战或频繁的军事行动。
二、出处与典故
- 最早出处:唐代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中记载:“髫年学剑,卯岁论兵,以身许国,东讨西征。”
- 历史背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将领或军队在多个方向作战的军事行动。
三、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常见于历史叙述或文学作品中。
- 例句:
- 元·刘致《新水令·代马诉冤》:“便休说站驿难为,则怕你东讨西征那时节悔。”
-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征。”
四、延伸解析
- 近义词:东征西讨、南征北战。
- 感情色彩:褒义词,强调为国征战的英勇与功绩。
- 使用场景:多用于历史文献、军事讨论或比喻人生中多方向奋斗的状态。
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演变或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如、3、7)。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东讨西征
《东讨西征》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东讨”和“西征”。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东讨”中,“东”字的部首是“一”,总共有4划;“讨”字的部首是“言”,总共有6划。
“西征”中,“西”字的部首是“一”,总共有4划;“征”字的部首是“彳”,总共有8划。
来源
“东讨西征”这个词源于古时候对于战争、征讨活动的描述和叙述。
繁体
《东讨西征》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東討西征》。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是,“东讨西征”这个词是比较现代的术语,因此其古代写法与现代相同。
例句
1. 他带领军队进行了一次东讨西征,最终夺得了胜利。
2. 这个朝代特别喜欢进行东讨西征的战争,希望扩大疆土。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东南西北、东征西讨、南征北战
近义词:东山再起、东山再起、东西南北
反义词:和平发展、内向型、保守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