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浮磬的意思、浮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浮磬的解释

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书·禹贡》:“ 泗 滨浮磬。” 孔颖达 疏:“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后汉书·马融传》:“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 清 赵翼 《放言》诗:“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浮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ú qìng,其核心含义指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的记载:“泗滨浮磬。” 孔颖达对此注释道:“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 意指这类石头因靠近水边,半浸于水中,远观如漂浮状,且质地适合制作磬(古代打击乐器),因此得名。

  2. 文献用例

    • 汉代《后汉书·马融传》提到“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描述水边浮磬的光泽;
    • 清代赵翼在《放言》诗中写道:“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通过对比强调事物的特性。
  3. 综合释义
    浮磬特指水畔可用于制作磬的岩石,其名称既描述石头的物理形态(似浮于水),也点明了用途(制磬材料)。 这类石材在古代被视为优质乐器原料,尤其在泗水流域(今山东境内)出产者闻名。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或现代研究,可参考《尚书》《后汉书》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浮磬 (fú qìng)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浮磬是指一种古代的音乐器械,形状类似于磬,但可漂浮在水上演奏。它具有悠扬的音色,被用作宫廷音乐和庙会等场合的演奏器具。 拆分部首和笔画 浮磬的部首是玉字旁(王),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来源 浮磬一词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最早是用来在水上示警和通信的工具。后来,浮磬在音乐上得到了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 繁体 浮磬的繁体字为浮磬。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浮磬的字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两个字都保持原来的形态。 例句 1. 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家们用浮磬演奏出优美的音乐。 2. 他使用浮磬的技巧非常娴熟,每次演奏都令人陶醉。 组词 浮磬没有常见的组词。 近义词 浮磬的近义词是流水磬。 反义词 浮磬的反义词是固磬。

别人正在浏览...

巴巴头谤言薄海惭愤赤葛摛华打油诗电熛摁扣儿耳记逢蒙蜂目蜂拥而来共德馆御寒蝇和鬨家儅俭饿绛都春讲手锦边牙克剥宽平老落连车栗木铃阁凌制炉火纯青马褐楣窗民墟泥补暖席排矟槃马黔细淇澳切向速度穷夫齐遬曲脊如数家珍入铁主簿入行山香沈禜授衣说听庶兄弟弹压他山之石他志条鞭法土巴佬王正月袜统围随侮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