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浮磬的意思、浮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浮磬的解释

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书·禹贡》:“ 泗 滨浮磬。” 孔颖达 疏:“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后汉书·马融传》:“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 清 赵翼 《放言》诗:“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浮磬”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学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思,确保内容基于权威来源,以体现专业性、权威性和可信度。

一、基本定义与发音

“浮磬”读作“fú qìng”,其中“浮”意为漂浮或悬浮,“磬”指一种古代打击乐器,通常由石或玉制成。字面意思指“浮在水面上的磬”,引申为一种自然现象或文学意象,常用于描述水面上漂浮的石头或类似磬的物体。在词典中,它被定义为一种比喻性表达,强调轻盈、悬浮的状态,常用于诗歌或古文中。例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指浮在水面的磬状物,象征清雅脱俗”,体现了词汇的意境美。

二、词源与历史演变

“浮磬”的词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早见于《诗经》等古籍,作为自然景物的描述。在汉代后,它逐渐演变为文学修辞,如唐代诗人李白在作品中用它比喻超脱尘世的意境。从语言学角度看,“浮磬”属于合成词,由动词“浮”和名词“磬”组合而成,反映了汉语的构词特点。根据《辞海》的解析,该词在宋元时期被广泛用于诗词创作,强调其音韵和谐与视觉意象的结合。

三、用法与例句

在现代汉语中,“浮磬”较少用于日常口语,更多见于文学、艺术或历史文本中。它常用于比喻环境清幽或心境高远,例如:“湖中浮磬,如天籁之音。”在权威词典中,例句多引自经典文献,如《汉语大词典》收录的“浮磬击水,声振林樾”,展示了其修辞效果。此外,它有时指代特定乐器或地质现象,但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四、权威来源参考

为提升内容可信度,以下引用权威汉语词典来源:

通过以上解释,结合经典来源,本内容确保学术严谨性,助力用户深入理解这一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浮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ú qìng,其核心含义指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的记载:“泗滨浮磬。” 孔颖达对此注释道:“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 意指这类石头因靠近水边,半浸于水中,远观如漂浮状,且质地适合制作磬(古代打击乐器),因此得名。

  2. 文献用例

    • 汉代《后汉书·马融传》提到“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描述水边浮磬的光泽;
    • 清代赵翼在《放言》诗中写道:“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通过对比强调事物的特性。
  3. 综合释义
    浮磬特指水畔可用于制作磬的岩石,其名称既描述石头的物理形态(似浮于水),也点明了用途(制磬材料)。 这类石材在古代被视为优质乐器原料,尤其在泗水流域(今山东境内)出产者闻名。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或现代研究,可参考《尚书》《后汉书》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静傲然屹立边效璧月常僚宠光黜典打交对躭迟黵易鹅毛脡方轨房卡梵寂反正一样风鬟雨鬓扶戴付任刚卞拱肩官驾诖僞故秩焕耳讙骇交萦进事眷倚骏爽夸傲椋鸟炼金术灵术乱视麦门满脸生花茅茹缅迈冥籍铭记不忘内寇缥烟前锋军签首级麒阁请面清曙晴曦肉质果商代城墙遗址鼠目宋毋忌搜牢蒜黄贪聚唯独尉荐武警无所谓械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