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點鬼簿的意思、點鬼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點鬼簿的解释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时 杨 ( 杨炯 )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 张平子 之略谈, 陆士衡 之所记’,‘ 潘安仁 宜其陋矣, 仲长统 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后用“点鬼簿”讥刺诗文的滥用古人姓名或堆砌故实。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晚唐两诗派》:“又忌用事,谓之点鬼簿,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 清 王夫之 等《师友诗传录》:“若无性情而侈言学问,则昔人有讥点鬼簿、獭祭鱼者矣。”亦省作“ 点鬼 ”。 清 钱谦益 《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之十:“石言雁字并纷如,点鬼穷时又祭鱼。”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否则才夸八斗,胸号五车,为文仅称点鬼之谈,著书惟供覆瓿之用,虽多亦奚以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點鬼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阴司的亡魂名册

“點鬼簿”字面指阴间记录亡魂信息的册籍,由鬼神执掌生死簿册的信仰演化而来。此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幽冥文化,常见于志怪小说与民间传说。如唐代《太平广记》载幽冥官吏“掌生死之籍”,印证了此类信仰的广泛性。明代《字汇》释“鬼簿”为“冥司记录人死之册”,直接点明其作为阴司文书的性质。

二、引申义批判:文辞堆砌的弊病

唐代以降,“點鬼簿”衍生为文学批评术语,专指诗文中滥用古人姓名的浮夸文风。唐代笔记《酉阳杂俎》讥讽某些作品“如点鬼簿,堆垛死人名”,批判其缺乏原创性。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进一步阐释:“唐末五代之诗,……好用人名,谓之点鬼簿”,揭示此类文风盛行于晚唐乱世。此用法凸显了古代文人对形式主义的反思。

三、文化符号的现代转义

现代语境中,“點鬼簿”常隐喻僵化教条或陈腐记录。鲁迅《文坛三户》以“捐班学者摆架子,稍富即售点鬼簿”讽刺学术功利化,赋予该词批判体制异化的新维度。其文化符号的嬗变,折射出汉语词汇在历时性中的语义张力。


参考资料来源

  1. 李昉《太平广记·幽冥录》(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梅膺祚《字汇·鬼部》(明万历刻本)
  3. 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4. 杨慎《升庵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笺校本)
  5.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集本)

网络扩展解释

“点鬼簿”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典故,用于讥讽诗文过度堆砌古人姓名或滥用典故的现象。以下是具体解释:

词义来源

这一说法源自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卷六。文中提到初唐诗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写文章时,常频繁引用古人姓名,例如:“张平子(张衡)之略谈,陆士衡(陆机)之所记”“潘安仁(潘岳)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等。因古人姓名连用过多,时人戏称其文为“点鬼簿”。

引申含义

“点鬼簿”后来成为文学批评术语,特指两种问题:

  1. 滥用历史人物:在诗文中不加节制地罗列古人名字,缺乏原创性。
  2. 堆砌典故:刻意使用生僻或重复的典故,导致文章晦涩或浮夸。

例句与用法

现代启示

这一概念提醒创作者需平衡引用与创新,避免因过度依赖前人而失去个人风格。在学术写作或文学创作中,合理运用典故能增强深度,但滥用则易适得其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朝野佥载》原文或相关文学批评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把门半菽报马並用避雨才高七步璨璨出举单鹄寡凫翻褂子藩镇風旗敷时宫莲鬼工害气寒腹短识黑爪和头浑朴贱卒较高较口稽逋金鸡勒颏颐恐詟炼性龙驾墨晕内水歉褊桥起起差青葽青州驱传曲街柔日撋拭儒臣三大作风三江山崩地陷删定申旦生烹十二食实然诗源苏世天机挑礼,挑礼儿髫时王孙草违误香雪海淆混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