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称博士官为儒臣。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 大中 时, 党项羌 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 宋 陈亮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 辽 、 金 、 元 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儒臣”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指效忠儒家思想并忠诚于君主的官员。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忠诚等美德,因此“儒臣”既体现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也包含对君主的绝对忠诚,例如汉代博士官被称为儒臣。
除本义外,也可比喻忠心耿耿的臣子或仆人。例如明代张九龄等文官因忠诚被称作儒臣,但也因直言谏诤遭贬谪。
若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史记》《新唐书》等典籍,或通过标注的网页来源进一步查阅。
《儒臣》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儒家学说下的官员或臣子。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儒家学说被视为主流,因此儒家的理念和思想对于政府官员的选拔和培养起到了重要影响,因此称这些官员为儒臣。
《儒臣》这个词的第一个字“儒”包含了两个部首,左边的部首是“人”,右边的部首是“亻”。这个字共有九个笔画。
《儒臣》这个词的第二个字“臣”只包含一个部首,是“臣”,这个字共由六个笔画组成。
《儒臣》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儒家学说的传统。儒家学说是由孔子所创,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和社会秩序。在古代,儒家理念对于政府的治理和官员的选拔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繁体字中,儒臣的写法为「儒臣」。
在古代,对于《儒臣》这个词的写法有所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儒字的形状有点不同,右边的“亻”字在下面连上了横线,中间的竖笔也有所变化。对于臣字而言,古时候写法中的“臣”字与现代的写法相似,但上方的小竖笔在古代的写法中有时略有变化。
1. 在古代中国,儒臣们扮演着治理国家的重要角色。
2. 儒臣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不断提升修养和才能。
3. 这位官员被誉为当代的儒臣,因为他遵循儒家的道德准则并努力为人民服务。
1. 儒家:指孔子创立的学派和其思想理念。
2. 儒学: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学问体系。
3. 儒家经典:指儒家创始人及其后继者所著的重要著作。
近义词:士人、士子。
反义词:佞臣、奸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