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臣的意思、儒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臣的解释

(1). 汉 称博士官为儒臣。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 大中 时, 党项羌 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 宋 陈亮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 辽 、 金 、 元 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臣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儒"与"臣"二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核心含义指通晓儒家经典的官员,特指以儒学修养见长的文职官吏。这一概念的形成可追溯至汉代"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在《汉书·艺文志》中已有"儒臣"记载,体现儒学与官僚体系的深度结合。

从构词法分析,"儒"作为限定性语素,彰显其学术背景;"臣"作为中心语素,明确其政治身份。这种构词方式反映了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的用人机制。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核才》中强调:"儒臣操笔,总领大纲",印证了儒臣在文书编纂中的核心地位。

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儒臣具有双重特质:其一为道德典范,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其二为行政专才,精通典章制度与礼乐教化。宋代官职体系中的"经筵讲官"、明清时期的"翰林学士",均可视为儒臣制度的典型形态。《宋史·职官志》记载的"侍讲侍读,皆儒臣华选",佐证了这类官职的学术属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具生命力,常用于历史著述与文学创作,指代兼具儒学修养与政治才能的历史人物。其语义外延可涵盖直言进谏、重视教化的文官群体,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常与"武将"形成对应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儒臣”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效忠儒家思想并忠诚于君主的官员。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忠诚等美德,因此“儒臣”既体现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也包含对君主的绝对忠诚,例如汉代博士官被称为儒臣。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反秦时招募了一批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官员,这些人因忠诚被称为“儒臣”。
  2. 发展:后世逐渐泛指读书人出身或有学问的大臣。例如宋代陈亮在诗中以“儒臣”自喻,清代昭槤提到儒臣参与翻译史书以教化国民。

三、使用场景

  1. 政治领域:形容官员以儒家伦理治国,如《新唐书》记载唐宣宗时期选派儒臣治理边疆。
  2. 文化领域:指代学者型官员,如汉代扬雄在《博士箴》中称博士为“儒臣”。

四、延伸意义

除本义外,也可比喻忠心耿耿的臣子或仆人。例如明代张九龄等文官因忠诚被称作儒臣,但也因直言谏诤遭贬谪。

若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史记》《新唐书》等典籍,或通过标注的网页来源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薜带逋寇重温旧梦吹虀但可澄泥琱舆爹爹地骨鼎鼐二十四考中书令讹头丰缛腹蜟釜中之鱼钩佩贯盈恶稔归输恒春翦爪极陈饥年寂然无声看大流宽豁枯蓬断草连串连线连筩俚谈隆准绵羽冥配南公鼎捻诀鸟得弓藏涅而不缁烹轘贫竭迁奠七公清单轻怜痛惜青土穷奢极侈擅作威福声利客赦书使臣星十行诏石匮守祀烁灼讼筩松圆邃穆塔墩谈空天水碧刓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