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obey orders and cause delay] 违反和延误,多用于公文
违误农事
亦作“ 违悮 ”。耽误;失误。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等哥哥回来,小心在意,休违误者。”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宣喻》:“如今正当闲暇,宜预修农器,以备来岁之用,勿得违悮。”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尤喜钞书,积巨册,首尾端楷,若一无违误者。”
“违误”是一个汉语词汇,多用于正式或公文语境,其核心含义为因违反命令或规定而导致事务延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词义
指“违反和延误”,强调因不遵从指令或规则而耽误事务进展。例如:“违误农事”指因违反农时导致耕作延误,“违误军机”则指因抗命延误军事行动。
结构解析
由“违”(违背)和“误”(耽误)组合而成,体现行为与后果的双重性。
历史文献例证
使用场景
常见于古代公文、军事命令或严肃指令中,现代多用于法律、行政等正式文本。例如:“迅速办理,不得违误”。
“违误”强调因违规引发的延误后果,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严肃性与强制性。
《违误》是一个具有贬义的词语,指行为、言语或行动上的错误、差错,特指违背规定、犯错失误。
《违误》的部首为辶(辶是“辵”的异体字),笔画数为9画。
《违误》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其中,“违”是由“辶(辵)”与“韦”组合而成。辶(辵)表示走路的意思,而“韦”是一种动植物纤维的名字。于是,“违”字的原意就是离开原来的道路,比喻行为不正当。
而“误”则是由“讠”和“不”相组合。讠代表言语,不表示反义。因此,“误”意为错误的言论或行为。
《违误》的繁体字为「違誤」。
在古代汉字中,“违”字的写法为“迋”,而“误”字的写法为“靹”。随着演变和发展,现代汉字中的写法逐渐统一为现在所见。
1. 他因为一时的违误,付出了不可挽回的代价。
2. 不要因为违误而埋怨他人,要从错误中总结经验。
错误、差错、失误、过失、疏忽、玩忽、犯错
错误、差错、失误、过失
正确、合乎规定、合规、无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