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恐詟的意思、恐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恐詟的解释

恐惧。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于凝》:“日势已晚,众各恐讋,稍稍遂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恐詟”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极度畏惧而产生的言语、行为失控状态。《说文解字》中“恐”字释为“惧也”,而“詟”在《玉篇》中被解作“失气言也”,二字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语义结构。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窦融传》记载“西州豪杰皆怖詟”,《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特别强调“詟即慑字”,揭示其与“震慑”存在同源关系。

从构词学角度分析,“恐”侧重心理层面的惊惧感,“詟”则着重表现因恐惧导致的语言功能紊乱,这种由心理到生理的递进式描写手法,在古汉语中常见于描述极端情绪状态。明代《字汇补》将“詟”归入言部,佐证其与言语失常的关联性。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通过“恐从巩声”的声训考据,揭示该词隐含的持续压迫感。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该词条,其使用范围限于特定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在当代语言实践中,建议采用“震慑”“威慑”等标准化表达。对于该词的历史语义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2003年修订版)第842页相关词条训释。

网络扩展解释

“恐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kǒng zhé(注音:ㄎㄨㄥˇ ㄓㄜˊ),由“恐”和“詟”两个上下结构的汉字组成。

2. 基本释义
指恐惧、极度害怕的状态。其中:

3. 出处与引证
最早见于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补编·于凝》:“日势已晚,众各恐讋,稍稍遂散。” 描述众人因天色渐晚而心生恐惧,逐渐散去的情景。

4. 应用与扩展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语境中,现代汉语较少使用。其含义可延伸至对未知事物、压力或危险产生的强烈不安,例如面对重大事件时的心理状态。

5. 相关词汇
近义词包括“恐惧”“惊恐”,成语如“陆詟水栗”“惊恐万状”等也表达类似情绪。

提示:由于“詟”字生僻,现代交流中建议优先使用“恐惧”“惧怕”等常见词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半天本标痹医鉢帒才技惨事炽盛敕准催迫丹凤朝阳登高一呼登仕订期敌庭二翼放胆防护堤翻手是雨,合手是云浮皮潦草伏石该博高能燃料龟河国画古仪魂轿鲛人泣珠交首驾雾腾云结搆楖枥井灶稷穑急水旧井救灾恤患眷眷之心蠲宥溜搭沦暮落纸云烟鸬吐梦铳泯棼砰礚佥壬骑火侵害人侵晓人财两失沈檀私侍檀公策同俗诬服五一节灦焕先自媟亵习礼